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15期 
刊出日期:2025-08-10
  

  • 全选
    |
    可持续包装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 陈放, 郭利春, 赵航远, 武韶琛, 任润涵, 王凤凯, 李洪亮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1-13.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包装材料在为产品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日益成为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包装绿色转型的本质正是为千差万别的包装制品,针对“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地球资源,助力实现净零”3项根本问题,找到适合的技术方案,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方法 本文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研究包装材料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通过对国内外包装材料方面相关的政策、法规、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比较研究,具体依据由“减少包材用量(Reduce)、使用可重复利使用设计(Reuse)、促进回收循环(Recycle)、应用可再生材料(Renew)和针对性使用可降解材料(Degradable)”组成的4R1D理念,研究循序渐进地推动各种包装材料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针对性技术方向,也介绍乳制品包装领域相关实践案例。结论 包装材料发展过程中,4R1D循环经济模式下的Reduce和Recycle技术方向国内实践较丰富,可以进一步推广;Renew和Degradable技术方向在场景适配性研究和产业协同性构建上仍可深化。包装材料的使用主体单位依据4R1D原则,进行材料和制品的全生命周期整体盘点转型,逐步替代单点性技术改良可能是未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
  • 杜欢政, 郭鑫, 宋淑苇, 陆莎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14-23.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聚焦我国快递循环包装的可持续设计及商业模式创新,整合不同责任主体,提出突破快递包装绿色转型难点的建议,共同推动第二次“物流革命”。方法 梳理我国快递包装循环化政策发展脉络,从专利技术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角度,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工具可视化分析我国快递循环包装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可持续设计方向和未来趋势。总结商业模式创新和政策实施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实际效果,针对快递循环包装丢失率高、消费者参与度低、循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建议。结论 我国快递循环包装处于政策驱动的规模化推广阶段,通过建立回收联盟、强化技术标准、优化激励政策、场景试点等措施可推动快递循环包装从“成本中心”转向“价值创造中心”,突破现有瓶颈,加快“物流革命”进程。
  • 王秀丽, 赵浩方, 荆波, 燕霄, 杨江龙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24-36.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解决物流业绿色循环包装推广面临的政策执行碎片化、物流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公众认知度低等问题,研究政府、物流企业以及社区消费者三方的内在协同机制。方法 构建政府、物流企业、社区消费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解析三方利益冲突与协同机制,识别影响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结果 研究发现,三方策略选择呈阶段性演化:初始阶段三方倾向保守策略;政府率先转变为“创新”策略进入发展阶段1;政策激励下物流企业响应“积极推行”,形成发展阶段2;最终在三方协同作用下收敛于理想均衡点。数值仿真表明,政府提升循环包装比例、降低物流企业推行成本、优化消费者激励体系等可推动系统向良性循环演化。结论 研究为完善绿色循环包装政策体系、优化物流企业运营模式、提升公众参与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提供了实践参考。
  • 曾书龙, 赵崇滔, 李莉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37-4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双向拉伸力场调控环境友好聚乙烯醇(PVA)的微观结构,制备高阻隔双向拉伸PVA(BOPVA)包装薄膜,研究BOPVA薄膜的微观结构及力学、光学、阻隔和耐水性能,探讨其应用可行性。方法 结合分子复合改性技术实现PVA的热塑加工,利用双向拉伸设备提供合适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制备不同拉伸倍率的BOPVA薄膜,表征其结晶结构与取向行为,测试其拉伸、撕裂和穿刺强度以及透明度、氧气渗透系数(PO2)和水溶性。结果 双向拉伸力场可诱导PVA结晶,随拉伸倍率增加,BOPVA内部晶体与分子链沿面内方向取向,熔点和结晶度提高,晶体尺寸增大;双向拉伸极大提高了PVA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抗穿刺性能,拉伸3×3倍后,拉伸强度和穿刺强度分别达146.4 MPa和357.9 N/mm;BOPVA薄膜透明性和耐水性均优于未拉伸样品,600 nm波长处的透光率达88.3%,在水中浸泡1 h质量损失率低至4.4%;双向拉伸后,PVA自由体积下降,氧气阻隔性提升,薄膜的PO2低至4.48×10-15 m3·cm·m-2·s-1·Pa-1。以市售EVOH/PA/PE五层共挤出复合膜作为参比,阻隔改善因子(BIF)达34.1。结论 双向拉伸可有效提高PVA的阻隔性和耐水性,促进环境友好PVA薄膜在阻隔包装领域的应用。
  • 祁子豪, 石建韩, 庄卫伦, 李斌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46-5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再生塑料应用范围受限,附加价值低的现状,探究再生塑料在重载包装膜中的应用,开发从薄膜到薄膜的闭合循环路径。方法 将工业生产中的重载包装膜边角料和使用后的废弃膜袋回收,制备成再生聚乙烯(Recycled polyethylene,rPE)塑料粒子,并将其成功地应用在重载包装膜的配方中,制备含有质量分数分别为20%、51.8%、70% rPE的重载包装膜,并与新料薄膜(0%rPE)进行对比,分析再生塑料的加入对重载包装膜性能的影响。结果 随着再生塑料含量的上升,薄膜的热力学性能、雾度、抗撕裂性能、断裂伸长率、屈服应力和热封强度会下降,而熔融指数、拉伸性能、抗冲击性能和老化性能则在rPE含量处于中下水平(20%、51.8%rPE)时表现良好,优于新料薄膜。结论 适量添加再生塑料(20%rPE)对薄膜部分力学性能有积极作用,但添加高比例的再生塑料(70%rPE)会导致薄膜性能的急剧下降,因此适当地提升薄膜中rPE的含量可以改善薄膜的加工性能,增加膜泡稳定性,提升薄膜的均一性。再生聚乙烯在重载包装膜中的应用,为再生塑料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场景。
  • 赵少宁, 王鑫峰, 郭剑锋, 李艳娇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53-6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生物基可再生包装材料规模化应用的核心挑战——性能、成本与可持续性难以协同优化,本研究旨在探索其从环保备选向实用材料转型的有效路径,为材料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策略依据。方法 构建系统评估框架,剖析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及纤维素等主流材料体系的应用瓶颈。聚焦性能缺陷、功能整合局限及循环效率低下等关键问题,探讨结构设计优化、成本控制、功能创新及循环效率提升等路径。结论 实现生物基可再生包装材料的实用化转型,关键在于材料设计、成本优化、功能创新与循环技术的多维度协同推进。研究表明,仿生设计、废弃物高值化、智能集成与分级回收是突破瓶颈的关键,配套政策与设施完善亦至关重要。系统推进上述路径,可显著增强其综合竞争力,推动其工业化应用,构建更具韧性的可持续包装解决方案。
  • 张政委, 曹吏轲, 冯梦真, 刘正源, 袁方洋, 黄舒婷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62-7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近年来木质纤维素材料在可持续包装中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不同来源的木质纤维素在包装材料开发中的优势与技术瓶颈。从原料来源、提取技术、改性方法及应用方向4个维度,对木质纤维素材料在可持续包装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与评析。不同植物种类及工业副产物来源的木质纤维素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分含量与结构特性方面差异显著,对其提取效率和改性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木质纤维素的提取与改性技术逐渐趋向绿色、高效,初步实现了材料在力学增强、阻隔性提升、抗菌抗氧化等方面的应用,但仍面临工艺标准化不足、材料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木质纤维素在包装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标准化提取与改性工艺、原料优选、结构精准调控及规模化应用技术的开发,以推动其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
  • 汤树海, 许溪, 杨明聪, 朱琦, 陈广学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72-8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纤维素和木质素在可生物降解包装材料中的应用潜力,解析其分子特性、协同效应及性能优化路径,为可持续包装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Scopus、PubMed数据库(2010—2025年),以“纤维素”“木质素”“生物降解包装”为关键词筛选70余篇文献。采用主题分析法梳理提取、改性和复合技术,对比纳米复合、化学交联等策略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总结技术瓶颈问题。结果 文献研究表明,纤维素/木质素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性能,复合薄膜对UV-C 紫外线的阻隔率达到81.8%,抗菌活性接近100%;纳米复合技术可提高力学强度(干拉伸强度提升了218%,湿拉伸强度提升了233%)和阻隔性能(氧气渗透率低至(4.15±0.13)×10-20 m3/(m2·s·Pa));木质素的引入能增强材料的疏水性(水接触角>80°)和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提高20%);溶解-再生策略可实现材料全周期降解。结论 纤维素/木质素复合材料兼具可再生性、多功能性,是替代传统塑料的理想选择。突破实验室限制,开发低成本规模化工艺,并加强全生命周期评估,未来应聚焦智能响应材料与跨学科技术的融合,加速绿色包装产业化。
  • 刘海, 张典飞, 黄利强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86-9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不同模体结构下,纸纤维模制品形变、能量吸收和弹性恢复等缓冲性能的差异。方法 以植物纤维混合浆(竹浆、甘蔗浆、木浆)为原料,采用湿法成型与模内干燥工艺制备纤维模制品,通过静态压缩和动态冲击等测试,研究传统模体结构和低应力模体结构的载荷位移、不同压缩位移下的能量吸收、动态冲击随质量变化下峰值加速度变化等表现。结果 2种模体结构变形达到50%时,传统结构体的载荷达到3 200 N,低应力结构体的载荷达到2 800 N,传统结构体反作用到产品上的载荷值增加了25%;此时传统模体吸收能量为14 000 J,低应力模体吸收能量为15 000 J;低应力模体结构在弹性恢复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模体结构,弹性恢复率高出约15%;在0.85~2.75 kg冲击质量范围内达到峰值加速度最小值的重锤质量均在1.5~2.5 kg内,其中2次冲击测试均表现出低应力模体结构的峰值加速度低于传统模体,峰值加速度仅为传统模体的70%。结论 低应力结构设计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作用在内装物上的应力,在静态压缩与动态冲击实验中有更好的保护功能,且低应力模体结构在生产中设计增大了拔模斜度,有利于增加制品生产过程中的良品率,为纤维模制品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高玉莹, 樊敏, 程笑笑, 李立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93-99.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在壳聚糖粉末中掺入不同组分的深共晶溶剂(DES),使用热压的方法制备可以直接热封的壳聚糖薄膜,研究不同的DES对薄膜性能的影响。方法 制备了氯化胆碱/柠檬酸,氯化胆碱/乳酸,甜菜碱/柠檬酸,甜菜碱/乳酸4种DES。将壳聚糖分别与4种DES按比例共混,通过热压的方式制备4种壳聚糖薄膜。以薄膜热封性、力学性能、水阻隔性、光学性能等评估了DES的构成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 不同DES与壳聚糖薄膜制备的薄膜性能差异较大,柠檬酸基DES薄膜表现出更高的拉伸强度(22.83 MPa)和热封强度((3.54±0.26)N/15 mm),而乳酸基DES薄膜柔韧性更优(断裂伸长率为75.30%),具有更高的透光率,但热封性能很弱。结论 DES的组分影响着薄膜的性能,氯化胆碱-柠檬酸DES与壳聚糖热压制备的薄膜表现出较好的拉伸性能与热封性,为生物基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功能化设计提供了新策略。
  •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与检测
  • 任照芳, 谭愫蔚, 丘尽花, 陈蚕蚕, 丁晓, 李丹, 陈胜, 钟怀宁, 潘静静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100-109.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植物纤维在食品接触用塑料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探讨了将植物纤维添加到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中使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及法规监管情况。综述了常见植物纤维在塑料材料中应用性能的研究进展以及可能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了2022—2024年欧盟食品及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RASFF)对该类产品的相关通报,以及中国、欧盟和美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对食品接触用植物纤维塑料产品的法规管控现状,并对该类产品在食品接触领域的安全、合规进行了总结和建议。将植物纤维添加到塑料材料中制备成复合材料,可以改善材料的疏水性能,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加快材料的降解;但植物纤维成分复杂,将其加入到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中的生产加工过程以及后续使用过程等都有可能引发潜在食品安全风险,中国、欧盟和美国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对该类产品进行监管。未来,提高植物纤维/塑料材料在食品接触领域的高值化应用,需要以满足各国食品安全法规的要求为前提,避免引起食品安全风险,危害人体健康。
  • 杨耀, 刘兴海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110-12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梳理我国食品接触材料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演化以及前沿趋势。方法 以中国知网1993—2025年5月间收录的728篇核心期刊文献及122项国家标准为样本,运用CiteSpace等软件对该领域的发文趋势、期刊分布、基金资助、研究力量、研究主题以及研究进程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我国食品接触材料领域的年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主要载文期刊为《包装工程》,主要基金资助来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形成了以钟怀宁、朱蕾等为中心的稳定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间合作也较为紧密。“迁移”是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其在关键词共现、主题聚类以及演变进程中均占据显著地位。结论 我国食品接触材料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多方面的积极态势,未来还应加强“迁移”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构建全链条安全监管机制,为保障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提供科学支撑。
  • 史红兰, 翁江赉, 勾新磊, 朱晓艳, 张梅, 童嘉琦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122-13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14种紫外线吸收剂在橄榄油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方法 迁移到橄榄油中的UV-71、UV-326、UV-327、UV-328、UV-329和UV-360等紫外线吸收剂经四氢呋喃稀释,UV-3030、UV-3035、UV-3039、UV-312和UV-3638经乙腈提取后用C18填料固相萃取小柱净化,UV-234、UV-1164和UV-1577经皂化和正己烷提取后用硅胶填料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选用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和含有甲酸及甲酸铵的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14种目标物在0.005~0.1 mg/L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达到0.998以上。8种紫外线吸收剂的检出限可达0.001 5 mg/kg,定量限可达0.005 mg/kg;6种紫外线吸收剂可分别达到3 mg/kg和10 mg/kg。在3种浓度的加标水平下,加标回收率为85.9%~108.1%,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9.5%。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可用于检测橄榄油中14种紫外线吸收剂的迁移量。
  • 张凤艳, 李环亭, 王婷, 刘彩, 罗忻, 蒋万枫, 杜宇峰, 殷冀煜, 李建兵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132-137.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4种替代型塑化剂(APs)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方法 优化前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条件,提高方法对4种APs的分离度和灵敏度。水基、酸性和酒精类(除95%乙醇)模拟物(V(正己烷)∶V(二氯甲烷)=1∶1)用超声提取,氮吹至近干复溶后测定,异辛烷和95%乙醇模拟物直接旋蒸近干复溶后测定。结果 4种APs在曲线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检出限为0.02~0.3 mg/kg,定量限为0.05~1.0 mg/kg。空白食品模拟物的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4种APs的回收率范围为70.4%~117.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11.0%。结论 该方法前处理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定量定性准确度好,为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APs迁移量的测定和分析提供了参考。
  • 林海霞, 董清木, 曾琪, 赖莺, 林伟靖, 陈艳红, 丁华军, 沈露虹, 涂星朋, 杨子禾, 林睿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138-143.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双氯酚迁移量的方法,为有效管控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双氯酚的风险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对液相色谱条件、前处理方法进行优化,橄榄油浸泡液经乙腈提取,Xbridge C18色谱柱分离后,采用液相色谱法定量;水、4%乙酸、10%乙醇、20%乙醇、50%乙醇和95%乙醇(百分数均为体积分数)浸泡液直接进样,均以外标法定量。结果 水、4%乙酸、10%乙醇、20%乙醇、50%乙醇和95%乙醇浸泡液中双氯酚含量线性范围均为0.50~20.00 mg/L,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 5,检出限均为0.20 mg/L,定量限均为0.50 mg/L;橄榄油浸泡液中双氯酚含量线性范围为1.00~20.00 mg/kg,相关系数(r2)为0.999 9,检出限为0.50 mg/kg,定量限为1.00 mg/kg。在水、4%乙酸、10%乙醇、20%乙醇、50%乙醇和95%乙醇浸泡液中添加质量浓度水平为0.5、1、20 mg/L,加标回收率均为92.06%~102.0%,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在橄榄油浸泡液中添加浓度水平为1、5、20 mg/kg,加标回收率均为97.27%~100.7%,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结论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线性范围好、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双氯酚迁移量的检测。
  • 宋梓锋, 刘德云, 何国山, 陈意光, 熊小婷, 李慧勇, 饶璞, 李泽荣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144-153.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食品接触塑料产品中13种荧光增白剂迁移量的测定方法,可用于食品接触塑料产品中相关物质的风险监控。方法 采用不同类型食品模拟物进行迁移试验,对水基和酒精类模拟物,用四氢呋喃稀释2倍后测定,对于化学替代溶剂95%(体积分数)乙醇,过膜后测定;对于化学替代溶剂异辛烷,FWA121采用50%甲醇水(含0.4%乙酸),两者按照体积比1∶1萃取后测定,其他化合物用氮气吹至近干后用95%乙醇按体积比1∶1复溶后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采用液相色谱XB Phenyl色谱柱(2.1 mm×50 mm,3 μm)进行分离,质谱采用电化学喷雾正模式电离,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外标法定量。结果 在优化的条件下,13种荧光增白剂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在0.03~6 μg/kg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5.3%~104%,相对标准偏差(n=6)在0.1%~9.7%。对30批次塑料材质样品进行检测,发现2批次阳性样品。结论 方法前处理步骤简单,各化合物色谱分离度好,灵敏度高,专一性好,满足食品接触塑料产品中13种荧光增白剂迁移量的检测需求。
  • 洪灯, 沈文涛, 王良莉, 李艳, 李冰洁, 汪露琳, 刘婷, 侯建波, 王琛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154-16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婴幼儿食品包装材料中6种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及其衍生物和3种双酚F-二缩水甘油醚及其衍生物含量的方法,为婴幼儿食品包装材料质量安全的管理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样品经四氢呋喃超声提取,采用Eclipse XDB-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0.15%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测定,以保留时间和离子丰度比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 最优条件下9种双酚类环氧衍生物在0.002~4 mg/kg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002~0.2 mg/kg。加标回收率为83.9%~99.1%,相对标准偏差为2.0%~8.5%。结论 文中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等特点,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中双酚类环氧衍生物的定性筛查和定量分析。
  • 曾莹, 董犇, 孔令熙, 梁颖茵, 彭绮珊, 李丹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162-16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溶解沉淀-LC-MS/MS法测定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粒料中双酚A、双酚S和双酚F残留量,并应用到实际样品检测中。方法 样品经六氟异丙醇溶解后,用甲醇做沉淀剂将高聚物充分沉淀,取上清液浓缩过滤后供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仪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 双酚类物质含量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0.995。该方法对BPA、BPS、BPF的检出限均为0.01 mg/kg,定量限均为0.050 0 mg/kg,加标回收率为90.7%~109%,精密度(RSD)不大于2.8%,表明残留量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好的重现性。结论 建立的检测方法可在实际工作中用于评估rPET粒料中双酚类物质的残留水平。
  • 孙仁悦, 庄培花, 金莉莉, 邹凯, 汪蓉, 钱江山, 邵晨杰, 寇海娟, 罗世鹏, 刘桂华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169-176.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研究新型植物纤维/密胺复合食品接触材料的潜在使用安全风险,为此类材料的生产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结合非靶向筛查技术和风险评估方法,对原料类型、接触的食品模拟物类型、迁移规律3个维度进行筛查分析,全面考察植物纤维/密胺复合材料所迁移出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可能来源及风险。结果 植物纤维/密胺制品中共筛查出12种不同的半挥发性迁移物质,其来源与复合材料中的植物纤维密切关联,且迁移风险在安全阈值内。此外,迁移规律研究表明,可迁移半挥发性物质的迁移量随着食品模拟物中的乙醇浓度升高而逐渐变大,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结论 植物纤维/密胺食品接触材料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迁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风险较低。
  • 陈湘颖, 谢苍昊, 秦简, 周建安, 潘迎春, 阿文伟, 李丹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177-183.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自行制备阳性样品的方式,研究聚氯乙烯塑料(PVC)塑料中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ATBC)添加量、残留量和迁移量三者间的关系,为有效控制PVC中ATBC的安全风险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为准确测试PVC垫片中ATBC的残留量,首先建立溶解-沉淀-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经四氢呋喃溶解后,加入乙腈沉淀溶液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再将清液用GC-MS法测定,得到PVC中ATBC的残留量,并对ATBC残留量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PVC中ATBC迁移量的测定采用已有文献的方法。对自行制备的分别添加了2%、5%、10%、20%、30%、40%、50%ATBC的PVC塑料垫片分别进行残留量和迁移量测试,研究添加量、残留量和迁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新建立的ATBC残留量检测方法在0.20~5.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达0.998,方法检出限为5 mg/kg,定量限为20.0 mg/kg,加标回收率为95.6%~102%,相对标准偏差(n=6)为3.7%~6.8%。对自行加工的阳性样品进行残留量和迁移量测试,发现ATBC残留量和迁移量均与添加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当添加量处于相同水平时,ATBC在4%乙酸和20%乙醇中的迁移水平较低,而在橄榄油和异辛烷中的迁移水平较高。当ATBC的添加量达到30%时,其在橄榄油和异辛烷中的迁移风险已接近超标水平,需引起关注;当添加量达到50%时,在橄榄油和异辛烷中的迁移量超过限量要求。结论 本研究将为瓶盖用PVC垫片的生产企业科学控制ATBC添加量,做好ATBC迁移量的合规管控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 先进材料
  • 田超, 黄泳斌, 陈亮, 卢杰宏, 赵文爱, 袁腾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184-190.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传统重氮感光胶存在的交联密度低及耐水性差的问题,本文以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为基体,通过引入多官能团交联单体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4A),探究交联单体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4A)的改性作用,制备出高性能的感光胶用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方法 采用种子乳液聚的方式,制备一种含反应性微凝胶结构的PVAc乳液,通过PET4A的多官能团交联特性,在乳液内部形成微凝胶网络结构。对乳液及感光胶进行各项测试与性能进行分析感光胶的耐水耐溶剂能力。结果 当PET4A添加量为单体的7.5%和10%能明显改善感光胶的耐水和耐溶剂性能。结论 由耐刮性等测试结果可知,本文制备的感光胶用PVAc乳液通过增加交联的方式提高了感光胶的耐水性和耐溶剂性能,印刷网板在不添加坚膜液的情况下,其有效耐刮次数超过2 000次。
  • 尹琴, 丘尽花, 谭愫蔚, 胡清心, 任照芳, 陈胜, 李丹, 钟怀宁, 潘静静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191-199.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RCEP)国家的食品接触材料法规体系与监管机制,推动RCEP区域内食品接触材料法规协同统一,降低食品接触材料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发展。方法 对比分析RCEP国家食品接触材料法规的立法思路及框架体系、高关注物质要求及风险敏感性差异、标签标识的信息内容要求及标识形式和语言要求,统计分析2024年区域内中日韩互相通报不合格情况。结论 对比研究显示虽然部分国家的法规有相似之处,但是RCEP区域内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法规要求存在法规缺失、监管模式差别大、同一受限物质限量不同、标签标识要求不一的问题,亟须建立协同统一机制,促进区域内食品接触材料贸易畅通。
  • 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
  • 张瑞, 任明阳, 张鹏飞, 冯伟华, 李浩亮, 宋晓辉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200-21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凸曲线溜槽装置常用于轻质棒料的姿态变换,针对现有轻质棒料溜槽曲线设计缺乏理论指导,且曲线优劣无法量化评估,导致卡堵和物料损伤等问题,通过动力学分析和数值仿真,提出一种针对凸曲线溜槽的量化评估及优化方法,为凸曲线溜槽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以烟支这一典型轻质棒料为研究对象,基于ADAMS仿真软件建立物料与溜槽装置的动力学模型,对影响上述现象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动力学分析物料在凸曲线溜槽上的运动行为,并基于关键影响因素提出评估及优化方法。结果 通过优化溜槽曲线,有效解决了物料在接触竖直挡板前飞离溜槽的问题,使得物料离开溜槽的倾斜角由64.70°提高至70.20°,评估指标理论计算值由0.97提高至1.45,评估结果与仿真及实验结果接近。结论 提出了一种针对凸曲线溜槽的量化评估及优化方法,基于该优化方法得到的优化曲线相对于原曲线,降低了物料损伤程度及卡堵风险。同时,仿真及实物测试验证了所提出评估方法的有效性,适用于实际场景。
  • 郭嘉明, 林国鹏, 丁志武, 郭鹏, 邱晧烽, 谢俊楷, 曾志雄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212-22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荔枝自动分装过程中,果实间及果实与分装结构间的接触参数不明确,导致分装效率较低。通过离散元法对荔枝颗粒仿真模型进行接触参数标定,为相关分装设备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利用EDEM软件建立颗粒模型,通过碰撞弹跳、斜面滑移和滚动试验等方法,测定荔枝与不锈钢、亚克力、泡沫塑料的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因数和滚动摩擦因数。同时,基于堆积角试验和最陡爬坡试验结果,确定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的因素水平和方案,同时采用响应面法对多元二次方程进行多目标优化,最终确定荔枝果实间接触参数组合,并通过抬升无底圆筒试验和分装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标定得到荔枝与不锈钢、亚克力、泡沫塑料的碰撞恢复系数分别为0.498、0.462、0.342,静摩擦因数分别为0.356、0.347、0.598,滚动摩擦因数分别为0.037 5、0.038 7、0.039 8。优化得到荔枝果实间接触参数组合,碰撞恢复系数为0.243,静摩擦因数为0.374,滚动摩擦因数为0.127。仿真试验与台架试验得到的堆积角误差为3.59%。结论 成功标定了荔枝颗粒的接触参数,仿真参数准确、可靠,可为荔枝物理特性研究及分装设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模型支持,达到了提高分装效率的研究目的。
  • 高垚, 赵耀虹, 郭文孝, 张云帆, 李瑞琴, 宁峰平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222-229.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包装生产线中喷码装箱工序对运动自由度的差异化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可变轴线运动副(vA副)的喷码装箱可重构机器人。方法 基于螺旋理论,分析机构处于2种模式下的自由度性质,利用闭环矢量法求解机构运动学反解,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机构正解进行求解,并对雅可比矩阵进行分析,以评估运动状态;分析机构在2种模式下末端执行器的可达工作空间,并对灵巧度进行分析。结果 机构在2-RPS/UPU/UPS模式下具有2R1T自由度,在2-UPS/RPS/UPU模式下具有2R2T自由度,工作空间连续。结论 机构在2-RPS/UPU/UPS模式下可用于产品喷码作业,在2-UPS/RPS/UPU模式下可用于产品装箱作业,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 杨国祥, 张凌, 赵坚, 赵隆涛, 周长江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230-237.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传统烟草包装机械中的蜘蛛手行星轮系存在润滑剂更换困难、污染烟支风险大的突出问题,开展新型无油蜘蛛手传动原理及其运动特性研究。方法 通过构建无油蜘蛛手分散驱动的平行四边形机构联动模型,分析抓烟与交烟动作特征,研究机构死点成因及其规避方法。理论分析与模拟仿真相结合,探究不同生产速度下无油蜘蛛手吸爪的运动规律。结果 平行四边形机构联动模型通过机构错位排列,可有效保证蜘蛛手运动的连续性;空心轮轴与传动轮轴传动比为2,无油蜘蛛手吸爪在抓烟-交烟过程中可保持水平;吸爪速度随烟支生产速度增大而增大,抓烟位置吸爪与烟支速差减小有利于柔性交烟;实验测试表明,无油蜘蛛手的实际运动轨迹与理论轨迹高度一致,两者之间的最大绝对误差为2.67 mm,传动方案的优化并未对蜘蛛手的运动轨迹产生显著影响。结论 新型传动方案有助于提升烟支生产质量,可以为烟草包装机械的新型蜘蛛手烟支交接系统改进设计和绿色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张北龙, 张志强, 尹晓岚, 刘滨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238-24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高铝塑热封加热辊工作表面温度的均匀性,提升铝塑泡罩包装机的封合效果。方法 通过构建铝塑热封加热辊温度场仿真分析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对加热辊的工作表面温度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辊体内部结构对其工作表面温度的影响趋势,据此确定改进后加热辊内部结构,并进行对应优化。结果 导热铜条厚度dt为10 mm、加热管与加热辊的距离ds为14 mm的导热铜条加热辊,其Δtmaxtf Tu分别为1.01 ℃、0.38 ℃、0.995 76,相较于传统加热辊,分别提升了6.39 ℃、2.19 ℃、0.01。结论 有效提升了加热辊内部的传热效率,减少了加热辊工作表面温度的均匀时间,降低了铝塑热封过程的生产能耗,可为铝塑热封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 刘静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246-25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包装机械推料机构中凸轮轮廓曲线的优化设计,提高机构运行平稳性,优化推料机构的工作性能。方法 以包装机械直线型凸轮推料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推料机构执行件简谐、等速组合型速度运动规律修正曲线,采用动力学分析仿真软件ADAMS建立机构虚拟样机模型并进行逆动力学求解,对凸轮进行优化设计和仿真分析。结果 推料机构执行件速度修正前存在速度突变,凸轮轮廓存在尖点和凹点,凸轮和从动滚子之间的接触力有冲击和振动。优化后的执行件速度平缓过渡,凸轮轮廓无尖点和凹点,凸轮和从动杆滚子之间的接触力在速度突变位置过渡平稳,没有冲击和波动。结论 由简谐、等速组合型修正速度运动规律得到的优化凸轮轮廓曲线表面平滑,执行件比匀速型运动规律运动平稳。
  • 刘小娟, 郝亮亮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252-259.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自动化流水线的分拣包装机器人因常规滑模变结构控制的抖振和变扰动,会出现机械损耗、精度下降、能量浪费、响应延迟等现象,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为此对平面结构冗余并联机器人展开动力学及控制研究。方法 首先,对平面结构冗余并联机器人的构型进行数学描述,并分别采用封闭解法和虚功原理建立其运动学及动力学方程;其次,设计分拣机器人的滑模面方程及自适应滑模控制器,并通过Lyapunov函数分析其稳定性,建立机器人的控制框图和Matlab仿真模型;最后,预设不同的机器人动平台末端运动轨迹,分别采用一般控制策略、滑模控制策略和自适应滑模控制策略对其进行轨迹追踪仿真实验研究。结果 采用3种方法对简单预设轨迹的追踪结果误差分别为1.262、0.036、1.833×10-4 mm,对复杂预设轨迹的追踪结果误差分别为1.159、0.026 8、1.210×10-4 mm。结论 采用自适应滑模控制策略可以对新型平面结构冗余分拣机器人的运动追踪轨迹进行准确控制,且控制平稳,滑模控制策略次之,一般控制策略最差。自适应滑模控制策略具有更强的抑制模型不确定性和外界扰动的能力,实现了机器人实时精确控制运动轨迹精度的提升,且为并联机器人的实时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罗名君, 高艳飞, 吴红军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260-26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解决包装废弃物回收过程中面临的复杂决策问题,构建一种基于网络分析法(ANP)的包装废弃物回收评价模型。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确定了环境、经济、社会和技术等4个维度的16项具体评价指标为影响因素,并选取传统社区回收站回收(A)、包装企业自主回收(B)和第三方专业公司回收(C)为评价方案,建立了指标间的网络关系,利用Super Decision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和方案综合得分,构建了包装废弃物回收评价模型。结果 第三方专业公司回收模式在综合绩效上表现最优,而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效益是影响回收方案优劣的核心因素,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416和0.238。采用J市的调研数据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论 基于ANP的包装废弃物回收评价模型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包装废弃物回收方案的综合性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对推动可持续包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徐勇军, 曾德灿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269-276.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升包装装备在高负荷连续化生产场景下电机系统多状态故障诊断的精度和效率,解决传统方法对复杂动态特征捕捉不足及模型轻量化不足等问题。方法 基于时频域多模态信号特征融合,构建选择性状态空间模型(Mamba)。首先,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电机振动信号的全局频域特征,通过连续小波变换生成时频域图像,捕捉局部动态特性;然后,设计基于结构化状态空间建模的特征融合框架,建立电机健康状态动态演化轨迹的微分方程模型;最后,构建轻量化分类器,实现多模态特征协同推理。结果 在CWRU和TBVD电机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时频域特征融合,使得故障分类准确率达到99.88%,相较于单模态方法提升了7.2%;Mamba模型的参数量仅需2.7×106,比传统诊断模型减少了39.3%以上,推理速度提升了3.8倍。结论 提出的多状态空间建模方法有效实现了包装装备电机故障特征的动态表征与高效融合,在保持模型轻量化的同时,显著提升了诊断精度,为智能维护系统提供了可工程化部署的解决方案。
  • 装备防护
  • 罗运蒿, 王驰, 赵军锋, 吕鹏, 孙易泽, 胡雨晨, 陈志宏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277-287.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低电导的Mn元素对FeSiAl合金进行取代掺杂,达到提升合金磁导率并降低介电常数的目的,发展吸波性能优异的低频磁性吸波剂。方法 采用真空熔炼-气雾化法制备出Mn掺杂的Fe85Si9.6Al3.8Mn1.6球形合金微粉;采用搅磨工艺增大球形微粉的宽厚比以获得片状合金微粉;通过对片状合金微粉进行高温热处理获得有序相结构。采用SEM、XRD、XPS与综合热分析仪表征其微观形貌和物相结构变化,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与矢量网络分析仪表征样品电磁性能。结果 对FeSiAl合金粒子而言,掺杂Mn元素后介电常数降低,同时复磁导率升高。在高温热处理下,Mn的掺杂对有序相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使得磁导率进一步提升。当涂层厚度为2.5 mm时,掺杂Mn元素后的FeSiAlMn/石蜡基复合材料在整个0.1~8 GHz频段内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在1.2 GHz附近反射损耗的峰值为-12.8 dB。结论 采用低电导的Mn元素对FeSiAl合金进行取代掺杂,可有效地提升磁导率并降低介电常数。为进一步提升吸波性能,可通过调控热处理温度及氧分压,借助界面反应及氧扩散机制对合金粒子做选择性Fe氧化的表面处理。
  • 孙凯, 刘晓青, 田加红, 沈勋, 赵炳秋, 王宗祥, 马英龙, 范润华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288-297.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讨论多层结构、夹芯结构和超材料等结构型吸波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分析不同结构的性能优势及特点来提供优化思路。方法 本文聚焦结构型吸波材料,重点综述多层结构、夹芯结构和超材料等结构型吸波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其电磁波吸收机理、设计构筑策略和性能调控机制进行系统和深入的阐述。进一步地,对结构型吸波材料在宽频谱设计、智能化调控和多功能应用进行展望。结论 结构型吸波材料具有高的设计自由度,通过组分与微结构的设计与剪裁,能够实现优异的吸波与承载性能,为革新传统吸波材料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与材料支撑,在舰船、飞机等装备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刘博阳, 姜增辉, 左明秀, 陈兴宽, 刘邵洋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298-304.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一种新型锂电气动射钉器的撞针机构在打钉过程中的冲击特性进行研究,为撞针机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基于显式动力学的撞针机构打钉过程仿真模型,并通过射钉穿透长度实验验证打钉过程仿真模型的可靠性,通过仿真对打钉过程中撞针与活塞的时间-应力历程进行研究。结果 仿真与试验穿透长度的误差为3.01%,得到仿真模型可靠性较好。在射钉即将穿透靶板的时刻,撞针与活塞的应力最大,撞针的最大应力为854.9 MPa,撞针材料60Si2Mn屈服强度为1 375 MPa,撞针最大应力小于其材料屈服强度,满足强度要求;活塞的最大应力为88.272 MPa,活塞材料7050-T7451屈服强度为470 MPa,活塞应力小于其材料屈服强度,满足强度要求。结论 撞针的最大应力区位于撞针后齿,撞针后齿承受了最大的冲击载荷,应在设计、制造中对后齿进行适当强化处理。
  • 郝建生, 李玉红, 姚琳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305-31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乏燃料贮运容器的操作特点,设计并制造一套专用的吊装工具,解决因容器重量大、操作空间有限、环境辐射等因素带来的操作问题,满足在容器接收、装卸料及运输前后准备过程中的操作要求,实现容器、乏燃料组件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方法 采用“要求分析-结构设计-计算校核-试验验证”的方法,首先对容器垂直吊具的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包括容器操作对吊具的功能要求、接口要求、环境要求和核电厂操作程序要求。其次在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垂直吊具的整体结构和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并根据国外容器吊具的使用经验,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尤其是对提升衬套的结构形式进行改进,并根据垂直吊具的载荷工况和使用环境,对其关键部件进行材料选择。然后提出垂直吊具的计算准则,对关键承载部件的危险截面进行了强度校核。最后制造出一套垂直吊具试验样机,并进行载荷试验和气密性试验,提出吊具的定期维护要求。结果 根据强度校核结果,所设计的垂直吊具各关键承载部件危险截面的计算应力均小于许用应力,安全裕量大于1。根据载荷试验和气密性试验结果可得,所制造的垂直吊具关键承载部位在试验后质量检验合格,气动控制系统密封性好。根据现场的使用情况,垂直吊具能够满足容器用户的实际需求。结论 垂直吊具的理论计算和试验的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证明了垂直吊具的设计可以满足乏燃料贮运容器的功能要求和安全要求,同时为关键核设备的设计和研制提供了一种方法。
  • 谌微微, 李佳洋, 韦玉东, 程丽
    包装工程(技术栏目). 2025, 46(15): 312-31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5.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分析锂电池在多式联运场景下的国内外现行标准及我国3C认证制度,提出中国锂电池运输监管政策的优化建议,以提升跨境运输安全性和效率,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和分析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及中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锂电池运输法规和标准。通过对比分析法,详细比较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测试准入、分类标签、运输方式限制、应急响应等方面的锂电池运输标准,归纳其差异与特点。结果 国际锂电池运输标准构建了以UN 38.3型式试验为“准入”条件、以30%荷电状态及分类标签为“底线”的协同监管框架。中国在抽检频次、产品全生命周期安全以及口岸证书审核方面实施了“加严”举措,但与国际多式联运文件更新节奏不同步,导致重复检测与合规成本增加。结论 未来可通过统一多种运输方式的标准、建立电子化追溯平台、推动3C认证与运输合规的互认机制、完善应急响应体系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我国锂电池跨境运输监管,提升产业的国际通行能力与供应链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