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0卷, 第14期 
刊出日期:2018-08-04
  

  • 全选
    |
  • 曹国忠, 张曙, 解秋蕊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 TRIZ 中冲突解决理论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 以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冲突为起点,将冲突解决理论中的工程参数和发明原理进行分类并重新定义。结论 提出基于冲突解决理论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经实例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冲突,使产品的外观造型和功能结构和谐统一,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提高产品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和效率。
  • 赵峰, 王柯楠, 朱芳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确保在发生地震灾害时,校园应急避难产品可以更好地为校内人员提供应急救灾的功能,对校园应急避难产品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对校园现有公共空间及设施等资源的分析,将现有资源进行功能与需求的匹配。并以 TRIZ 为主要理论依据,运用 SAFC 模型对校园应急避难产品在设计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分析,通过矛盾矩阵、发明原理等对技术和物理矛盾进行解决。结果 为校园应急避难产品的设计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及创新性方法。结论 为校园地震应急避难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并通过设计实践验证,将现有有限的校园空间设施资源与应急避难产品功能相结合的设计, 是一种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对校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力度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 杨杰, 王丽丽, 张志明, 李蓉, 刘攀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现有停车警示装置的类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效构建创新方案的新途径。方法 首先基于九屏幕法寻找新的解题思路,其次基于系统进化的产品改进流程解决次生问题,最后综合应用最终理想解和资源分析等进一步提高技术系统的理想度。结论 设计结果表明,新方案在带给客户更多有用功能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是一个高理想度的解决方案,对其他产品的创新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孙志学, 张乐, 陈晨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家用电冰箱抽屉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盛装物品过多或者温度过低而结冰,从而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非常不方便的问题进行研究。方法 基于 TRIZ 理论,提出了可分离式冰箱抽屉设计。首先通过功能分析建立冰箱抽屉的功能模型,然后进行理想化水平分析得出理想解,再运用 TRIZ 理论中的物质-场模型进行物质和场分析,最后利用 TRIZ 矛盾冲突矩阵进行冲突解决。结论 通过以上基于 TRIZ 法的分析,最终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并进行家用电冰箱抽屉改良设计研究。
  • 周贤永, 梁雅淇, 刘凤, 唐志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画箱是绘画爱好者的必备器具,它可装载大量绘画工具,但其携带较为不便。方法 提出分析和解决流程,挖掘作画人员的真实需求,采用 TRIZ 的最终理想解(IFR)和技术矛盾工具,分析现有作画工具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矛盾。并应用矛盾矩阵,结合情境类比等相关方法,提出解决技术矛盾的初步概念方案。在综合各个初步概念方案的基础上,开发设计一款集画架、画箱、行李箱为一体的便携式画箱。该一体式画箱即可满足作画人员对于绘画工具多样性的需要,又可轻松携带和移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朱芳芳, 赵锋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目前国内家庭地震应急产品设计与理论的研究比较匾乏的现状,为保证应急产品在灾害发生时能更好地提供应急功能,提升其实用性、有效性和普及率。方法 将国内颁布的家庭物资储备清单中的专业应急产品和家庭常见日用品进行分析和挖掘,通过对专业应急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并与家庭日常用品进行资源匹配,形成新的设计框架,在此框架下,利用 U-TRIZ 理论中的 SAFC 模型分析、矛盾分析、功能属性效应知识等方法对应急产品和日用品进行整合和设计。结论 为家庭应急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设计师在进行此类产品设计时,设计出更多以“平灾结合”为理念的创新型产品。
  • 赵超凡, 曹国忠, 康欢, 王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需求分析模型,应用需求分析方法获取用户潜在需求,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筛选、归纳和衍化、最终需求集的确定等过程确定用户潜在需求,指导产品创新设计。结论 应用此套理论体系可以准确获取用户潜在需求,辅助产品设计。基于需求分析的产品创新设计模型可有效获取用户潜在需求,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创新源动力,实现产品性能的提升,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 康欢, 曹国忠, 赵超凡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多功能家具的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延长多功能家具的使用周期,增加可循环使用的概率,减少废旧家具的浪费率,提高多功能家具的整体利用率。方法 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对多功能家具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提高多功能家具的可持续利用率,再应用模块化理念进行结构设计,并通过 TRIZ 理论进行多功能家具的设计改进,在利用 TRIZ 理论时,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 TIRZ 冲突矩阵里的专用术语,再得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在每个阶段都增大多功能家具的可持续性。结果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重新定义了多功能家具,提出在可持续理念下多功能家具的新定义,并提出多功能家具的设计流程。结论 应用多功能家具设计流程进行家具设计,可有效提升家具的可持续性。
  • 王雪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导视系统中的绿色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法。方法 提出导视系统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并从自然材料、废弃物回收、减量化 3 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导视系统设计中绿色设计理念实现的主要方法与途径。结论 导视系统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设计构建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体现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回归,以及设计对至善和人类总体幸福的追求。
  • 王丽梅, 童钰瑶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设计现状,探讨了以文化生态学为基石开展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设计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案例法和分析阐释法,导视系统可以借助丰富的艺术语言传递关于景区空间环境和人文风貌等信息,在对相关文化生态理论和具体的景区导视设计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景区导视系统设计的 4 个原则:体现功能性、融入文化性、注重生态性、彰显艺术性。结论 景区导视系统是旅游资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加强游客旅游体验的载体。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设计充分尊重了人们的心理期待,让设计充满了人性和生命感。将文化生态纳入景区导视系统设计的范畴扩大了导视系统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利于其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 刘维尚, 杨洋, 刘晓璐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使茶饮文化在当代社会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应用。方法 通过对当下流行的养生饮品及包装概况进行考察,将传统时令养生的概念与茶饮文化以及现代包装设计理念相结合。结论 通过现代式设计承载传统文化,反映传统文化的巨大潜力与价值,使养生茶品更具时代感,为以后的相关文化创意提供一个可行性参照。
  • 姚惠, 高瞩, 任钟鸣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降低包装制造能耗,通过分形几何的运算方法,设计可持续分形包装,有效控制包装的循环使用生命周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方法 分类研究欧式几何学、设计几何学、分形几何学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将可持续设计的 5R 原则所对应的设计方法与分形几何的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在可持续系统中梳理有规分形包装研究要点,解析有规分形的运算法则,基于运算法则下概念设计及研究。 结论 通过分形对于原形迭代与递归的运算法则及“分维增量”与“分维模块”的设计,以及结构组合和拆解,可以有效提高包装的循环使用率。
  • 赵昱东, 席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研究提升 3D Mapping 制作质量的方法。通过借鉴视错觉对于艺术、建筑、环境、服饰 等领域的研究,分析 3D Mapping 的特点以及视错觉的影响,找出对于 3D Mapping 具有指导性理论及应用。方法 在解析 3D Mapping 制作方法的同时,将 3D Mapping 中常见的视错觉进行分析,着重研究深度错觉、反透视原理以及边框错觉的视错觉原理进行深度分析。分析这 3 种视错觉在实际案例之中是如何具体应用,研究视错觉如何对 3D Mapping 产生影响。结论 正确的利用深度错觉、反透视原理、边框错觉等视错觉可以对 3D Mapping 进行视觉深度的改变、良好的定位校正以及震撼的视觉效果。
  • 覃京燕, 郝泽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无人驾驶车在智能交通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下,对人类移动性的范式拓展与设计思考,研究新型人类移动性下无人驾驶车的交互设计方法。方法 采用文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和用户参与式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无人驾驶车对人类移动性的拓展包含信息转化,时空维度转换,固有信息与即生信息、转化信息构成了人类新的社交网络以及移动性的内容知识图谱。链接物资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人类移动性构建在多种空间的灵活信息架构中。结论 新型人类移动性的无人驾驶车交互设计,将交互内容、功能、媒介的设计,与人类移动性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应用 相映射,交互模型中人的身份变得多元,人类群体移动性的交互模式形成新的交互行为逻辑,交互环境由人工智能数字环境和人类智能非数字环境共同构成混合智能的交互样态,信息架构基于自动驾驶形成自适应用户自产生内容 UGC 前馈和无人驾驶车专业生产内容 PGC 反馈的智能信息,新的人类移动性催生出由交互载体、功能、内容三要素构成的新的人机交互范式。
  • 谭浩, 魏旭一, 孙家豪, 王斌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用户角度出发,研究移动设备网页浏览过程中网页时延与用户体验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记录多类网页浏览过程中不同时延下用户皮电、心电两类生理指标的变化,利用方差分析以及 t 检验计算其特征值发生显著性差异时对应的时延长度并对该时延长度进行标记,结合 MOS 评分量表, 对用户的主观感受作出评价。结果 实验得到了较为可靠的结论,研究发现不同移动网页时延下用户的体验质量是不同的。用户在打开网页时的主观体验与网页的时延长度整体存在非线性负相关关系。结论 当移动网页缓冲时延小于 1 s 时,用户体验良好;当时延超过 1 s 时,用户体验质量在一定时延范围内随时延增加而下降且该变化呈现较大的个人差异性;当时延超过 4 s 时,用户负面体验较为严重。
  • 王宝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基于乡村社区资源的设计创新类型,为设计师参与当代乡村重塑提供方法论指导。方法 基于笔者参与的国内外乡村社区营造项目案例以及其他相关知名案例,从资源的利用方式、设计目的和方法与乡村社区的关系两个角度,对设计案例进行分析。结论 基于乡村社区资源的设计创新,按照资源利用方式可以分为优势资源继承型、劣势资源转化型、外部资源导入型;按照与乡村社区的关系可以分为为社区设计、“与”/“由”社区设计、社区激发的概念设计。面向农村社区的设计创新体现了“设计 3.0”时代的创新特点,即注重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的“大设计”整体设计观,立足本地社区资源的同时保持开放式创新的设计方法论,发挥设计社会价值,致力于改善弱势社区生活福祉的设计情怀。
  • 刘键, 许泽君, 赵健磊, 王若璠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逐渐形成一个老年人、外国人和正常人群融合一体的共生社会系统,借助科技手段,使导视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老年人感官相对应的知觉经验,引导正确的寻路行为。方法 构建可预测未来趋势的模型研究,该模型由确立问题领域、焦点小组、PEST 卡片制作与分析、聚类分析、用户体验地图构建、评价的步骤组成,探讨了老年个人专属导视系统的服务设计思路。结果 基于现有地铁的数字化设施进行改造,通过硬件面做到定点投放,产生热点交互并提供自适应功能,构建交互式数字导视系统的设计假设。结论 为老年人提供快捷且直观的导视信息,能够节约寻路过程中所消耗的脑力与体力, 针对“未备先老”的地铁导视系统现状,具有现实指导与推广价值。
  • 刘玉磊, 马艳阳, 徐伯初, 支锦亦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在大信息时代良好信息交互体验过程中的反馈交互,研究以过程体验为核心的微交互及整体产品反馈感知下的交互设计路径,论述在体验时代,用户由功能导向到体验感知的转变,并探索具体交互设计方法。方法深入分析信息产品交互反馈的过程,剖析用户在与信息交互中所关注的重点,从用户体验要素、感知、决策行为的过程,探索信息交互反馈等各个要素的特征,从交互过程中总结交互反馈的侧重点,通过微交互、整体交互反馈以及具体案例及 demo 测试进行验证。结论 信息产品交互过程中交互反馈体验优劣直接影响体验整体感知,直接影响产品粘性,构建以过程体验为中心的信息交互反馈设计框架,要从反馈的具象、上下文、动效等视角阐释,注重细节过程,注重交互反馈的构成构建,综合运用增强交互反馈良好过程性的体验要素完成信息产品交互反馈的设计指导建议。
  • 尹彦青, 赵丹华, 赵江洪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汽车内饰品牌调性与用户感知形象的情感互生关系。方法 依据中国古诗词中的“韵律” 逻辑哲学思想,根据音乐中“调性”理论,构建调式框架—调式高度—调式色彩的汽车内饰品牌调性设计体系,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验证研究可行性,并结合实际案例应用验证其设计有效性。结果 拓展出功能、品质、情境 3 个汽车内饰品牌调性因素,结合用户情感需求,得出内饰造型要素、CMF 要素、信息交互要素 3 个品牌调性的感知要素,与用户角色、用户情感、用户情境三者间的情感互生关系。结论 研究拓展了汽车内饰品牌调性创新设计方法,为提升内饰品牌感知品质提供了良好支持。
  • 杨梅, 马龙晨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时代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新设计的产生和过时设计的淘汰,过时的设计产品也是一种可以深度挖掘的设计资源,也是很多人心灵和回忆的寄托,将伴随着社会迅速发展过程中淘汰的过时用品进行再设计以赋予过时用品新的生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以及满足人们的怀旧情感需求。方法 通过对现代用户对产品的基本需求的分析,来判断和得出过时用品存在的问题及可再次利用的点,以再设计理论方法为指导,并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提出过时用品再设计的途径和方法。结论 过时用品的再设计是在保存部分旧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功能再设计、形态结构再设计、审美再设计、情感再设计等方式对过时用品进行再设计,实现过时用品对用户物质功能需求和精神情感需求的再次满足。
  • 黄凌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日常用品的设计解决视觉障碍者生活中的不便,使得视觉障碍群体获得良好的产品使用体验。方法 调研分析典型视觉障碍群体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当前视觉障碍者日常用品的设计,从形态设计、材料设计、功能设计 3 个方面分析视觉障碍者日常用品创新设计方法。结论 视觉障碍者日常用品创新设计应充分结合视觉障碍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从产品设计的形态、材料、功能等方面满足视觉障碍者的诉求,体现对视觉障碍群体的人文关怀。
  • 姚善良, 段清秀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出产品设计中的虚空间概念,为设计师提供一个认识产品设计的全新角度,以帮助设计师更好的开发产品。方法 以产品虚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产品设计中虚空间的概念、存在形式和设计意义,提出虚空间的 4 种设计方法,即空间分割法、空间加减法、空间共享法与空间借用法。结论 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重视虚空间概念,以虚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其他事物间接完成对虚空间的功能设计。
  • 宋姣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物联网时代的人性化产品的设计策略。方法 分析传统时期和物联网时期人们对产品在安全性、舒适性、艺术性和环保性方面的要求,总结物联网时代人们对人性化更高层次的需求。结论 提出产品设计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将人性化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包括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现阶段,挖掘使用者的潜在需求,构思人性化的智慧型产品创意,模拟产品的真实效果。
  • 李伟湛, 杨先英, 胡琴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基于动作过程的产品设计模式。方法 通过观察人们起立、坐下的过程,开展功能分析,描述腿部各支点变化的规律,构建多点支撑,形成设计参考指标,利用工业设计的方法进行产品设计。 结论 完成了草图、数字化模型、3D 打印模型的设计构建,展现设计过程,为后续研究及同类产品提供有效的指导建议。
  • 朱剑刚, 毛菁菁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生命周期设计,研究现代透明座椅的创新设计方法。方法 对透明家具进行初步定义,围绕传统透明材料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透明座椅与新型透明材料,介绍了生命周期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提出基于生命周期设计的现代透明座椅的创新设计思考。根据生命周期设计所包含的设计思想与不同透明材料的特殊属性,列举现代透明座椅的创新设计方法。 结论 获得针对现代透明座椅的绿色设计优化方案。
  • 张文莉, 闵文祺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设计面向青少年的虚拟用户界面,以提高青少年的体验效果和使用效率。方法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直觉性和交互性,分析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征,并在界面设计中进行综合运用。 结论 提出面向青少年的虚拟用户界面应具备趣味性、指引性和情感性这 3 个特性。 在如何利用空间感、细节和声音设计增加界面趣味,如何通过界面导航、布局和图标构建引导系统等方面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案例分析。
  • 韦艳丽, 杨益星, 陈凯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引入 KJ 法的概念,对网约打车类 APP 的交互设计进行分析,力求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方法 阐述了 KJ 法在交互设计研究中的步骤,即主题确定、情报搜集、纸片制作、编组分类、方案确定,以优步 APP 中一次完整行程的交互体验为例,基于 KJ 法对其视觉界面、交互流程、技术功能 3 个层次进行分析。结论 得出了该软件目前存在的 UI 设计不规范、交互逻辑混乱、功能繁多、说明文字表达不清、交互表意不明等问题,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良设计。
  • 张晴, 娄明, 张凌浩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研究本地生活资讯类 APP 的产品创新策略。方法 引入服务设计的相关理念与方法,分析目前国内生活资讯类 APP 产品的现状,探讨新信息技术提升用户体验以及整合服务接触点的可能性。结论 以用户需求解析与服务体验提升为目标,提出多种服务模式融合促进产品服务的系统性,增强服务的个性化与定制化,将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以此提升服务的体验感。
  • 朱云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了西方古典艺术对广式家具的影响。方法 借助文献资料分析了广式家具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西方艺术特色,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了广式家具存在外销式和内销式两种风格的观点,并对这一现象探讨了其本质根源。结论 广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奇葩,它吸收了西方古典艺术的养分,形成了中西交融的特色。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和当地广府文化的影响,广式家具在创造过程中则主要采取了“中式为体,西式为表”的设计思路。
  • 李珊, 陈国盈, 徐开蒙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进行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法,对 13 个典型新中式品牌系列家具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在雕刻装饰上的表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新中式家具进行创新设计实践。结论 新中式家具的时代特征主要由家具造型决定,而雕刻装饰对其影响较小;新中式家具的民族特征主要由具有重复性、连续性、密集性、平面性且带有一定寓意的纹样为主雕刻题材及以易于机器雕刻的浅浮雕和线雕为主的雕刻工艺所影响。在此理论基础上设计的床头柜符合设计预期。
  • 袁翔, 宋迪珊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设计者在不同图片的刺激作用下概念生成策略的差异。方法 设计实验,观察设计者在不同类型图片刺激下的设计概念输出,使用拓展链接图工具对设计者问题空间的发展过程进行可视化,通过分析概念数量、链接数量以及活跃度变化等指标对设计者响应图片刺激的结果进行分类。结论 设计者对刺激物距离有自身的偏好,近距离活跃型设计者通过研究与设计主题距离相近的刺激物来设计知识活跃的产生概念,而远距离刺激活跃型设计者擅长从抽象的图片刺激中提取适合设计主题的元素来产生概念。提供合适距离的刺激物可以引导设计者进行活跃的设计构思过程。
  • 安苗苗, 肖狄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摩托罗拉手机模块化设计的科学评价和分析,对模块化设计思想在手机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起到借鉴、启发的作用,推进手机市场的创新性和多元化发展。方法 以摩托罗拉手机模块化设计为研究对象,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选定各评价指标,结合专家打分和用户调研法分别获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用户满意度,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模块化设计中各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结论 摩托罗拉手机各功能模块化设计中,本能层的形态特性、行为层的功能特性和反思层的互动特性最为成功,可以作为模块化设计在手机创新发展中的借鉴;而纹理、材质和情感特性得分较低,在后续设计中还有待提高。
  • 陈梦蝶, 袁翔, 季铁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设计者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利用参考案例的相关评论展开设计知识重用的模式和特点。 方法 对设计评论进行分类,按照“设计—参考—迭代设计”的结构组织观察实验并制定实验任务,选取设计初学者作为实验对象并将其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分析设计概念输出以及相关回访数据来获取设计者利用不同类型评论进行知识重用的模式特点。结论 相比于评论中的具体类知识,设计者更倾向于对评论中的概念类知识和可执行类知识进行重用。“颠覆”式的设计修改思路与概念类知识的重用有关;在视觉上突出显示评论中的概念类知识,能推动设计者突破原有的设计思路,从而帮助设计者提高其知识重用效率。
  • 臧倩, 任家骏, 薛安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情感化设计方法是家用健身车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满足用户对健身车的情感化需求,提高家用健身车的审美性和易用性,对家用健身车进行情感化设计研究,为家用健身车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 调研、分析并总结了现有家用健身车的现状,以情感化设计为理论基础,从情感化设计的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和反思层面出发,提出了家用健身车的情感化设计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家用健身车情感化设计的三层次模型,结合用户对家用健身车的情感需求,对家用健身车进行再设计。结论 总结了家用健身车的情感化设计因素,以设计因素为指导,设计出了情感化的家用健身车,这种健身车不仅能够满足用户的日常锻炼需求,而且能够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 钟翔伟, 王军锋, 留沧海, 蒋刚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产生恐怖效应的原因。方法 根据认知心理学,假设恐怖谷效应的产生来自一种情绪表征的逆向强化反应,并通过语义量化及感性分析手段定义情感模糊的计算公式,通过虚拟的实验平台设计实验,对所提假设进行验证。结论 实验的结果支撑了所提出的假设,给出了恐怖效应的数学解释。
  • 李强, 彭婧, 尹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论述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视知觉组织原则在当代重卡前围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从用户认知的角度出发,将格式塔原理运用于现有重卡产品中,分析其前围的关键造型元素间的组织结构关系,探究用户在对重卡前围造型进行识别时,所具有的视知觉组织原理。结论 总结重卡前围造型设计的视知觉规律,使重卡造型更好地符合用户的审美和认知,有利于重卡前围造型信息更完整、准确地向消费者传达,从而强化重卡品牌造型形象的识别性。
  • 赵天娇, 邵健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香港老龄化日益加剧,香港城市生活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从用户研究的角度,研究老年人地铁日常生活与需求,从而发掘老年人地铁生活中的设计机会,为提升老年人地铁生活体验提供路径。 方法 以香港地铁为例,通过观察、调查问卷、采访,用户旅程地图等用户研究方法,对老年人在地铁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进行了研究,对影响老年人地铁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了重要性排序,建立老年人地铁需求金字塔。结论 获得了 15 个影响老年人地铁生活的要素,同时获得了这 15 个要素的重要性排序,从而建立了老年人地铁需求金字塔。提出了提升老年人的地铁使用体验要从生理性需求,独立性需求和娱乐性需求 3 个层面入手,并逐层递进。
  • 王庆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产品设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产品造型设计的研究,解决我国目前在产品设计上存在的发展瓶颈,进而提高产品的品牌价值和技术水平与文化内涵。方法 对产品的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的造型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从产品的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实用功用与时尚审美的关系、技术与艺术意识的设计应用等层面进行分析、比较,寻求产品造型设计中两者的平衡关系,进而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结论 产品设计的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应根据产品的功用目的与产品定位进行全方位地设计思考,在实用需求与审美需求、个性表现与风格表现等方面达到设计的平衡,进而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技术内涵与时尚审美的多元化需求,以促进我国工业产品设计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 卢国英, 侯冠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不同专业背景用户在设计决策中往往会出现冲突和差异,为进一步理清该差异产生的生理机制,对产品设计决策过程中的眼动轨迹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眼动追踪方法,选取重要眼动指标,以学生专业背景和设计作品完成程度为自变量,通过卡方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对设计决策过程中的眼动机制进行研究。专业差异会对产品决策过程的眼动轨迹产生显著影响,作品完成程度同样对眼动相关指标有显著影响,且与专业背景具有交互作用。结论 不同专业背景的用户在产品决策时的关注点不同,是造成决策冲突的重要原因,从眼动追踪的角度对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依据。
  • 肖华亮, 林丽, 闫龙华, 陈志昂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设计符号学解析苗族银饰,建立苗族银饰元素素材库和知识库并将苗族银饰元素运用到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中,提升产品的民族文化内涵。方法 运用设计符号学对苗族银饰从语义、语构、语用、语境 4 个维度进行解析,并从外延语义、内涵语义、构成法则、表现方式、认知习惯、审美标准、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的角度归纳总结苗族银饰元素的素材和知识;根据问卷调查从素材中挑取合适的元素运用形状文法等设计手段对其进行设计开发。结论 通过设计符号学对贵州苗族银饰的解析与整理,为设计师开发具有苗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知识,推进了苗族文化在现代设计应用中的发展,提升产品的内涵价值,促进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 杨悦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国家积极倡导以文化创意带动产业发展的新形式下,重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蓝印花布在当今的传承需要可持续的生产性保护,进行文创产业开发是重要的发展途径。方法 分析探讨设计创新手段和产业创新手段,寻找有效地开发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方式和促进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发展的途径。结论 通过整合非遗资源,将生活美学融入潮流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跨界合作,推动集群发展,利用高校与政府的强强联手可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逐步探寻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文创产品发展道路。
  • 刘勇, 姚奇志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设计活动中,设计师常常利用哲学观念与图式的互释,来解读与推广设计作品。但是,哲学与图式之间过于简单粗暴的关联与解读,不仅危害“哲学”的美学包容性,而且还会使“设计”这种具有计划性的工作方式变得虚无缥缈,失去理性。日本“禅意设计”在中国的误读与泛化,把“朴素” 、 “简约”等设计观念泛化于“禅意”境界,既模糊了设计方法中的理性精神,又压抑了中国禅意中“幽默” 、 “辩证” 、 “自然”的美学特质。方法 通过对日本设计史的梳理,以及对当代日本设计师进行访谈,用例证与对比的方式进行研究。结论 发现禅宗思想对日本设计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和广泛的。日本“禅意设计”概念的提出,只是对日本“侘寂”文化的拟合。对日本设计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旧是物质条件和民族文化传统。
  • 张顺锋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原则及方向。方法 从公共设施在城市公共休憩空间中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其在人们生活、休闲、交流、休息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分析其在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不足,总结未来的设计原则,从生态、科学、人性、审美等视角探讨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的方向,再分别深入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设计两方面探讨具体的设计策略,探索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尝试找到环境、人的最佳平衡点。结论 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关系整个城市的文化形象,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对其中的公共设施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思考及实践,能够营造出更富活力的城市空间,更好地提升城市品位。
  • 吴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现代印刷工艺在非遗创意转化中的应用。方法 探讨非遗现代创意转化的依据与途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的定义,明确创造性与现代性是非遗概念的核心特征。比较研究非遗现代创意转化较常见的两种形式:创意产品设计与创新印刷设计,突出创新印刷设计对开拓传统文化传承新形式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第 68 届美国印制大奖最高“班尼”金奖作品《山海经》线装图鉴、铜奖作品《团扇》明信片的具体案例分析,论述现代印刷工艺对非遗文化的全新呈现,成功引领中国非遗文化创意作品登上世界印刷的舞台。结论 先进的印刷工艺与设计创意相结合,并依托印刷媒介传播的广泛性,能使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新时代生活,确保非遗传承的生命力,从而实现非遗现代创意转化的真正意义。
  • 王晨林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中国的卡通动漫领域随着信息革命、网络革新的时代到来,卡通形象与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平面设计、乃至整体的 VI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正进行着全方位融合,在当代跨界融合、全媒体互通的时代背景下,于视觉识别系统领域中研究卡通形象适应性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卡通形象在视觉识别系统领域中的适应性研究,从应用归纳反哺理论研究,在丰富理论的同时,也让关于解决适应性问题的有效方法更加普及,从而引发更多的有关适应性问题的学术关注和研究讨论。方法 通过综合已有经验并结合已形成的设计观点,推陈出新,在卡通设计概念及其现状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从心理适应性、功能适应性、卡通形象设计在 VI 视觉识别系统中运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例论证和方法研究。结论 在卡通形象设计适应力日渐趋强的时代,创新性地在传统的元素设计基础之上,更多地融入社会科学、心理学、科技成果、时代文化等,转化为复合设计知识结构才更能适应时代需求。具体表现在设计语言中的创新观念,即在造型、色彩、情绪表达等方面,更注重研究视觉心理、物化功能、媒介表达等诸多方面的适应性,寻找最吻合的设计思路和传媒策略,达到卡通形象设计与视觉识别系统策划的完美融合。
  • 曹新渝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服饰图案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方法 以服装图案的发展为线索,引出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的诸多和谐元素的纹理以及丰富多彩的样式和独特的工艺手法,探索这些经典的服饰图案色彩、造型和工艺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意义及应用方式,然后以苗族、维吾尔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特点为基础,探讨不同的服饰图案在酒包装设计、浴巾包装设计和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挖掘民族服饰图案与包装设计理念的契合点。结论 在包装设计中恰当应用服饰图案,配合色彩、形式等特点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更富内涵的外在形式改造,能够有效提升包装的审美价值,实现文化层面与外型的深刻表达,在实现包装设计创新的同时,促进地域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
  • 杨林林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及策略。方法 从“中国风”的大背景切入,分析传统图案融入中国现代包装设计的新思路,结合传统图案深厚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深入分析传统图案的形式及其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实际意义,接着从酒品包装、化妆品包装、茶叶包装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并列出凤纹图案、花卉图案、龙纹图案等具体的包装设计实例,总结创作出切合时代需求的有着浓郁中国风的包装设计作品的方法,探索提升产品价值、增强商品包装市场竞争力的设计思路。结论 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图案融入到现代包装设计中,能够给包装带来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不仅有利于古老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创新,而且能有效提升商品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 黄钺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中国风格充满文化底蕴,展现国家文化能量,与设计行业的融合也是由来已久,探究中国风与平面设计相结合的可行性及策略成为当今的设计热点。方法 中国风渗透到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用特有的文化符号来表现,用充满内涵的文化精髓提升设计水准,营造出独具魅力的视觉体验。由平面设计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具体途径入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造型、符号语言,凝练中国风的表现方法,通过“形” 、 “意”的结合探讨中国文化与平面设计融合的形式,进而深入分析中国风的平面设计在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和海报设计中的具体表现。结论 中国正在崛起,中国文化受到世界的瞩目,当今时代的平面设计只有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审美情趣,充分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创造出屹立于世界的中国风,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 方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方法 从传统图案的概念界定出发,结合凤纹、龙纹、祥云等传统图案的审美意趣,探讨其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丰富设计语言、传承传统文化、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然后从造型审美、形象运用、意境体现 3 方面详细探讨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并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实例,进一步探寻其中的设计思路及其所取得的设计价值与社会影响,最后以此为基础,探索更大意义上的创新与发展。结论 将优秀的传统图案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中,通过学习、借鉴其中的精华元素,创新其形式及外延,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成功嫁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色彩,丰富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