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5-06-12
  

  • 全选
    |
  • 许文才, 刘鹏, 李东立, 廖瑞娟, 石佳子, 付亚波, 何晓辉, 王雅珺
    . 2015, (11):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可降解抑菌功能薄膜的制备及性能。方法 将具有抗菌性能的丝瓜络纤维浸提液(LF)、 微晶棉纤维素(MCC)粉末、 聚乙烯醇(PVA)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乳液进行不同比例的共混, 采用水溶液流延成膜的方法制备出可控制释放 LF 抗菌剂的可降解薄膜, 并研究薄膜的抗菌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结果 流延膜中LF的浓度越大, 薄膜缓释出的鞣质及甙类物质的浓度越高, 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也越强, 但当LF的质量分数高于25%时, 薄膜的基本性能会受到影响。当LF/MCC 添加量(质量分数)为20%时, 与对照组相比, 流延薄膜的抗菌性相对提高61.5%, 堆肥条件下20 d后有44.8%的成分可发生降解。结论 该包装薄膜属于较理想的生物降解材料。
  • 黄秀玲, 张显涛, 李蓓蓓, 王志伟
    . 2015, (11): 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分子动力学定性定量地探讨 PVA 醇解度对 thymol 释放过程的影响, 尝试从微观角度直观地展示thymol在PVA/thymol新型抗菌包装膜中的释放过程, 揭示微观释放机理。方法 利用Material Studio软件构建不同醇解度的PVA/thymol体系, 模拟thymol分子动态释放过程, 分别从高分子链运动性、 自由体积分数以及扩散系数等角度对比分析 thymol 在不同醇解度 PVA 体系中的释放过程。 结果 thymol 分子在完全醇解的 PVA 体系中的扩散系数最小, 醇解度为 88%的体系中最大,醇解度为78%的次之; thymol分子在PVA体系中作缓慢蠕动而非跳跃运动。结论 基质材料醇解度的差异对包装材料中抗菌剂的释放过程有较大影响。
  • 李翠翠, 林雯, 黄崇杏, 闫蒙蒙, 赵媛, 陈宜昭
    . 2015, (11): 1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微波加热条件下塑料食品包装中 9 种内分泌干扰物的迁移规律及影响迁移的因素。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经微波处理和超声萃取后的塑料样品。结果 DEA和BHA在塑料样品中的初始浓度很低, 其余7种内分泌干扰物均发生迁移。对比迁移前后的扫描电镜图片发现迁移后的塑料表面会溶胀发白。迁移单元在降温过程中, 初期迁移率快速增大, 随着时间的延长, 迁移率的增幅减小, 最后达到迁移平衡。结论 内分泌干扰物的迁移率随着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的增大而增加, 加热初期迁移率增加比较慢, 后期迁移率增速比较大。
  • 匡衡峰, 胡长鹰, 刘芳, 曾少甫, 史迎春
    . 2015, (11): 16-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介绍纳米氧化锌在食品抗菌包装膜中的研究现状。方法 总结纳米氧化锌在包装膜材中的应用, 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趋势。结论 纳米 ZnO 的粒径、 形貌、 分散性、 活化程度、 添加量等对其在不同包装基材系统中的抗菌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纳米 ZnO 在不同包装基材中的迁移研究还不完善, 需要进一步研究其迁移机理, 预测其迁移模型。单一添加纳米ZnO的研究较多, 纳米ZnO与具有其他功能物质复合使用的研究较少, 而复合使用是未来纳米ZnO复合抗菌包装研究领域的重点。
  • 韩伟, 于艳军, 李宁涛, 王利兵
    . 2015, (11): 24-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纸基食品接触材料中4-甲基二苯甲酮(MBP)和正辛基苯酚(nOP)向3种干性食品模拟物——改性聚苯醚(Tenax TA)、 多壁碳纳米管(MWCNT)和碳分子筛(CMS)的迁移规律。方法 通过设计合理的迁移试验,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紫外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UPLC-PDA/FLR)对从纸基食品接触材料迁移至干性食品模拟物中的MBP和 nOP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时间依赖和温度依赖迁移试验结果表明, 迁移时间越长, 迁移温度越高, MBP和 nOP向干性食品模拟物迁移的迁移率越大。在高迁移温度下, 迁移物在多孔材料上的解吸导致迁移率随迁移时间的延续而下降。3种模拟物中MBP和 nOP的定量测定结果表明, Tenax TA较MWCNT和CMS更适合作为干性食品模拟物应用于MBP和 nOP的暴露评估。结论 以Tenax TA作为干性食品模拟物对6种食品接触材料中的MBP和nOP进行了筛选, 结果在2种样品中存在nOP, 迁移量分别为63.3和68.3 μg/m2。
  • 史迎春, 胡长鹰, 刘芳, 曾少甫, 匡衡峰
    . 2015, (11): 30-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概述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应用于小分子物质在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迁移研究的应用进展。方法 综合近20年国内外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在小分子扩散行为的研究进展。结果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不仅可以定性地描述小分子在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扩散行为, 而且能模拟聚合物材料的一些结构与性能, 分析影响小分子迁移行为的因素, 确定小分子的扩散系数。 结论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在食品塑料包装材料迁移研究应用中仍存在许多尚未完善与尚未研究的部分, 包括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所得扩散系数与实验值、 半经验公式计算值有差异, 在复合膜中模拟应用较少等方面。
  • 李英, 李成发, 孙小颖, 陈旭辉, 陈枝楠, 苏丹, 吴绍精
    . 2015, (11): 36-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 12 种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迁移量的分析方法。 方法 采用水、 乙酸(质量分数为3%)、 乙醇(体积分数为10%)和橄榄油浸泡食品接触材料, 将得到的水、 乙酸、 乙醇等水性模拟物和橄榄油模拟物分别经过 80, 90 ℃顶空加热 20 min 后, 通过DB-624石英毛细管柱(30 m×0.32 mm×1.8 μm)分离, 顶空进样分析,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 保留时间定性, 峰面积定量。结果 12种单体在0.1~50 mg/L(水性模拟物)及0.5~50 mg/kg(橄榄油模拟物)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 相关系数 R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为89.3%~109.6%, 相对标准偏差为1.13%~7.55%。结论 该方法前处理简便, 分离度好, 分析灵敏度高, 满足食品接触材料中12种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迁移量的分析要求。
  • 宋卫生, 魏庆葆
    . 2015, (11): 42-45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根据非稳态质量扩散方程和瞬态热传导方程在数学形式上的相似性, 研究利用商业有限元软件 Ansys 的热分析模块来模拟分析食品包装内化学物向食品迁移过程的方法。方法 在Ansys中将扩散过程和热传导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对应替代后, 通过2D实体模型和plane55单元类型模拟单层包装材料的化学物向内装食品迁移的过程, 并将分析结果与数据模拟以及现有迁移分析软件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数据模拟与现有迁移分析软件所得出的曲线基本吻合, 但是有限元软件 Ansys 分析得出的曲线在前期和上述 2 条曲线没有完全吻合度, 后期的吻合度较高。结论 Ansys 能够模拟化学物迁移到食品之后在食品内的扩散过程, 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挖掘的预测方法。
  • 云雪艳, 赵淑环, 梁晓红, 张晓燕, 靳烨, 董同力嘎
    . 2015, (11): 46-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高聚己内酯(PCL)薄膜对氧气及水蒸汽的阻隔性。方法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 对 PCL与聚碳酸亚丙酯(PPC)进行共混挤出制备薄膜材料, 并对PCL/PPC共混膜的相容、 热学、 阻隔及力学等性能进行测量。结果 当PPC含量较少或较多时, PCL与PPC具有一定的相容性, 而在中间含量时出现了相分离; PCL/PPC 薄膜对氧气的透过系数和水蒸气的透过率随着 PPC 含量的增加而降低;PPC的加入提高了PCL的强度及模量, 在共混比例较小时, 共混膜有相对较好的抗撕裂性能。结论添加适量的PPC能使PCL表现出更好的氧气和水蒸汽阻隔性及较好的力学性能。
  • 高翠玲, 陈淑祥, 陈浩, 王新成, 李庆, 韩智峰
    . 2015, (11): 51-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木包装中五氯苯酚防腐剂的提取和检测技术。方法 采用超声震荡提取, 以甲醇为提取溶剂, 选择三溴苯酚为内标, 无水乙酸酐为乙酰化试剂, 用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该方法在1~20.0 μ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相关系数为0.9982, 平均回收率为82.7%~96.5%, 相对标准偏差<5.32%, 检出限为0.01 mg/kg。用该方法对50件木包装样品进行验证,PCP的检出率为22%。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 灵敏度较高, 适用于木包装中对五氯苯酚防腐剂的分析检测。
  • 刘建志, 杨晓清, 张师, 常凯, 孙文秀
    . 2015, (11): 55-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马铃薯废渣为原料, 制取复合涂膜剂对苹果进行保鲜, 研究马铃薯废渣的新用途。方法 以马铃薯废渣为原料, 通过溶媒法制取羧甲基纤维素, 将羧甲基纤维素与壳聚糖、 纳米SiOx混合制得涂膜剂, 对苹果进行涂膜保鲜; 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实验方案, 确定富士苹果最佳保鲜处理方案。结果 保鲜效果最佳的复合涂膜剂配方为羧甲基纤维素、 壳聚糖、 纳米SiOx和丙三醇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5%, 1.5%, 0.1%和0.75%。复合涂膜剂有效抑制了苹果的呼吸作用, 延缓了果实的衰老, 降低了果实的失重率, 减缓了有机酸的消耗, 抑制了果实硬度的下降和病菌对苹果的侵染。结论 实验研究结果拓展了马铃薯废渣的用途, 为马铃薯废渣处理提供了借鉴。
  • 周美丽
    . 2015, (11): 6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纤维素增强壳聚糖/普鲁兰多糖包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改善。方法 采用溶液流延的方法, 在壳聚糖和普鲁兰多糖溶液中, 加入不同比例的微晶纤维素用于增强复合薄膜的力学、 阻氧及阻湿性能。通过电子显微镜(SEM)、 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复合膜进行结构表征, 并对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 拉伸性能进行测试。结果 经过微晶纤维素增强的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以及断裂伸长率得到了很好的增强, 阻隔性能也得到了提高。结论 微晶纤维素对于 PET/壳聚糖/普鲁兰多糖复合包装薄膜具有较好的增强效果。
  • 曹博, 丁健桦, 苗佩佩, 章小芬, 林海禄
    . 2015, (11): 65-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不同包装的牛奶、 矿泉水以及购物小票等复杂样品中双酚A(BPA)的富集和测定。方法 采用两相中空纤维(HF)液相微萃取(LPME)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BPA, 优化萃取剂、 样品溶液pH值、 萃取温度、 萃取时间、 搅拌速率以及NaCl浓度等LPME参数, 获得BPA的富集倍数和线性方程。结果 确定了最优化的 LPME 条件, 以正辛醇为萃取剂, 样品溶液 pH 值为 6.2,萃取温度为 40 ℃, 萃取时间为 40 min, 搅拌速率为 500 r/min, 不加盐调节; 线性方程为 y=590.03x+39.98, 相关系数 r=0.9997, 检测限为 12.7 μg/L,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4.2%, 且 BPA 的富集倍数可达 205 倍, 平均回收率达 90.0%~105.0%。结论 该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用于实际样品分析时, 结果稳定、 可靠。
  • 肖博, 王军, 卢立新
    . 2015, (11): 7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随机缺陷对蜂窝纸板承载及缓冲性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预制不同胞壁移除比的蜂窝纸板, 采用准静态压缩试验, 得到其应力-应变曲线、 胞壁移除比与蜂窝纸板缓冲系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和初始峰应力及能量吸收曲线, 并依据试验结果, 分析缺陷率对蜂窝纸板承载与缓冲性能的影响。结果 随着胞壁移除比的不断增加, 材料的缓冲系数不同程度增加, 缺陷会显著降低初始峰值应力, 能量吸收性能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为产品包装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 孙中振, 王军, 卢立新
    . 2015, (11): 75-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三级刚柔耦合包装系统为研究对象, 推导由系统水平传递函数反向预测部件水平传递函数的逆向子结构分析公式。方法 结合刚性和柔性系统特点, 分别将三级刚柔耦合系统转化为二级刚性和二级柔性结构, 经过理论推导得出结果, 并用集总参数模型进行验证, 对理论公式进行误差分析。结果 验证了理论公式的正确性, 获得了各测量传函对预测传函的影响规律。结论 为刚柔耦合包装系统动态力学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文君, 陈安军
    . 2015, (11): 79-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 EPE 缓冲包装系统为研究对象, 探讨非线性系统跌落冲击响应分析的近似解析方法。方法 基于EPE系统跌落冲击试验, 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 应用变分迭代法求解动力学方程, 获得系统响应的一阶近似解, 预测系统跌落冲击时间、 最大位移及加速度等参数。结果 与实测结果比较, 系统跌落冲击时间、 位移及加速度峰值等相对误差小于5%。结论 非线性系统跌落冲击响应分析的变分迭代法具有普遍意义。
  • 李蓓蓓
    . 2015, (11): 83-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流通过程中的跌落冲击数据。方法 利用美国拉斯蒙特公司的现场跟踪记录仪, 记录流通过程中跌落冲击等环境数据, 并结合配套软件 SaverWare 的图表分析, 应用冲击响应谱理论研究更加合理的包装设计。 结果 完成了缓冲包装设计运输环境数据的采集, 省去了破坏性试验步骤, 数据的采集更合理, 更有针对性。结论 利用冲击响应谱原理, 使缓冲包装设计以防护冲击响应为目的, 避免了包装设计过于保守而造成的过度包装, 降低了包装成本。
  • 李昭, 孙建明
    . 2015, (11): 87-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一种密闭空间的设计方案, 为无氧包装工艺的推广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操作平台。方法 通过研究空间密封工艺, 分析密封材料, 设计密封结构和计算方法, 并结合相关试验及生产流程的实际需求, 设计出一种密闭空间的解决方案。结果 文中设计了密闭空间的整体结构, 设计了其关键部分的密封结构, 并进行了相应的强度分析及氧气泄漏率分析, 设计的密闭空间可实现无氧包装连续生产的需求。结论 利用文中设计的密闭空间系统, 可实现对空间内包装设备方便可靠的操作, 同时可使残氧量长期低于0.0001%, 达到无氧包装的工艺要求。
  • 牟信妮, 孙诚
    . 2015, (11): 92-95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完善非管非盘纸盒设计理论, 丰富纸盒体板间壁结构设计技巧, 灵活设计多间壁非管非盘式折叠纸盒以节省纸板。方法 针对水平裁切及斜向裁切方式设计的间壁板结构, 利用拆分与组合方式对省资源的非管非盘式折叠纸盒设计进行研究。结果 提出了间壁板方向性的概念, 指出了在水平裁切线间壁板和斜向裁切线间壁板2种结构的方向判定标准。结论 水平和斜向间壁裁切线均具有方向性, 任何单方向与双方向裁切均可成形。方向性设计增强了盒型结构设计理论支撑, 丰富了盒型, 拓展了设计思路。
  • 王岩, 潘卫平, 陈秋莲, 崔耀东
    . 2015, (11): 96-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单一尺寸长方体物品的三维装箱问题, 即在一个给定的箱子中装入尽可能多的单一尺寸长方体物品。方法 采用分层装载方案简化装载操作, 首先运用动态规划技术确定所有层中长方体物品的排列方式; 然后求解一维背包问题确定箱中层的最优组合, 得到最优装载方案。将文中算法与文献中三维装箱算法进行对比。结果 文中算法生成的装载方案箱体空间利用率由文献中三维装箱算法的98.10%提高到了99.14%。结论 文中算法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得到装载操作简单、 箱体空间利用率较高的装载方案。
  • 肖颖喆
    . 2015, (11): 100-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目前一些厂商对手提袋便携功能的忽视及其提手的粗糙设计问题, 研究纸包装分体式提手结构的力学性能。方法 以手提袋分体式提手结构及塑料片提手结构为研究对象, 调整手提袋提绳的 a(2个孔洞之间的距离)、 c(孔洞离袋上边沿距离)和A、 B系列提手的塑料片, 找出不同种类提手结构在设计过程中所应注意的尺寸关系。结果 手提袋提绳开孔处的撕裂力随着 c的增大而增大, 但程度会减缓, 受 a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先增加后降低, 且撕裂力与纸袋所用材料及其定量有关; 塑料片提手的宽度除了能改善人体工程学方面的舒适度外, 还在提高承重方面起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 对提手强度有主要影响的是提手片材开孔尺寸的大小。结论 手提袋提手设计不仅要考虑提手的人体工程学特性, 还应在承重方面达到要求。
  • 杨传民, 刘铭宇, 田少龙, 陈国营, 董肖云
    . 2015, (11): 104-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速率为每分钟80袋的四列四边封包装机纵封辊的力学和传热性能进行仿真分析。方法 利用SolidWorks对纵封辊部件进行实体建模, 后利用Ansys对纵封辊支撑轴进行静态力学分析以确定轴的设计合理性, 最后利用Ansys热分析模块分析纵封辊的导热性能。结果 传动轴最大变形量仅为0.076 569 mm, 满足设计要求, 模拟分析的温度和热通量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结论 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得到了相互验证, 表明设计参数合理。
  • 李婷, 黄河山, 徐学锋, 潘言, 刘晋浩
    . 2015, (11): 108-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高射流抛光实验平台在小尺寸对象加工中的柔性及平稳性。 方法 将七段式 S 型加减速控制算法应用于射流抛光实验平台控制系统, 为验证其性能, 将 Matlab 算法仿真结果, 与基于RT-LINUX 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中的算法实验结果, 以及 T 型与 S 型等 2 种加减速控制算法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与 T 型加减速控制算法相比, 采用 S 型加减速时加工时间较长, 但其速度变换平稳、 误差小。 结论 S 型加减速控制方式在射流抛光实验平台的应用中可显著平滑速度, 提高其稳定性及柔性加工性能。
  • 周威, 花军
    . 2015, (11): 114-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秸秆包装容器挤压成型机的物料输送计量机构进行参数化造型设计。方法 采用螺杆式输送给料机构, 通过螺杆计量来控制物料的进给, 实现定量给料; 以生产碗口直径为120 mm、 高为55 mm的秸秆包装容器, 其所需要的材料容积为41 000 mm3为例, 根据物料输送计量机构设计要求, 按公式求得螺杆直径 D为56 mm; 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螺杆式输送给料机构的参数化设计, 将螺杆直径、 螺距等特征量设计为可变参数, 即在各造型特征 i间建立约束关系, 使模型的构建和修改过程实现约束联动。结果 设计的秸秆包装容器挤压机物料输送计量机构结构简单可靠, 满足挤压工艺要求; 参数化设计提高了多种造型包装制品的质量, 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结论 参数化设计能够帮助螺杆造型过程以程序形式实现, 并可进行多方案比较, 可为制造节能高效的包装容器挤压机提供指导, 也可为开发适合干法生产包装容器的设备及生产线提供参考。
  • 杨宝山, 蔡锦达, 刘劲阳
    . 2015, (11): 118-122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设计基于ARM的飞刀式纸护角定长剪切控制系统。方法 提出一种飞剪式新型纸护角定长剪切控制方案, 由1台伺服电机带动偏心轮运转, 使切刀在1个圆周运动轨迹内完成同步跟踪,并对纸护角剪切; 嵌入式控制器以 ARM9 S3C2416 为 CPU 的工业触摸屏, 以集成输入输出口(I/O 端口)实现纸护角定长剪切的高精度控制; 软件由触摸屏人机交互界面和底层驱动程序构成, 实现产品参数设置、 运行状态监视和伺服报警显示等。结果 设计的基于ARM的飞剪式定长剪切控制系统满足控制要求, 实现了对不同进料速度和不同厚度的纸护角进行定长(剪切长度可设定)剪切。结论 系统的实时性好、 自动化程度高、 性能稳定、 人机交互性好和可靠性高, 可广泛适用于多种纸护角的定长剪切。
  • 周律, 蔡超杰
    . 2015, (11): 123-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Pro/E, Ansys与Optistruct 在包装机械设计中的联合应用问题。方法 在分析Pro/E,Ansys 及 Optistruct 软件的特点基础上, 结合每个软件在包装机械设计中各自的侧重点及优势, 提出了在实际研发中三者联合应用的方法, 并对三者间数据传送进行了说明; 通过包装机械设计过程中的实例, 进行了3个软件的联合应用研究。结果 Pro/E, Ansys和Optistruct等3个软件各具优势, 分别侧重于三维建模绘图、 有限元仿真分析和结构优化; 三者可以进行数据间的相互传送, 通过联合应用流程实现在包装机械设计中的联合应用; 对托架结构设计的优化实例表明: 最大应力减小了18.4%, 最大变形减小了58%。结论 Pro/E, Ansys与Optistruct 在包装机械设计中的联合应用使得设计过程高效准确, 优化效果明显。
  • 杨志强, 李景富
    . 2015, (11): 127-1311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当前非二次正则化图像复原算法在图像边界的周期拓展难度较大, 导致复原图像的边界存在振铃效应, 算法的通用性削弱, 且时耗严重的问题, 提出变量分裂机制耦合非循环卷积模型的抗失真图像快速复原算法。方法 引入掩模算子, 设计非循环模糊模型, 显著消除复原图像的振铃效应; 改进数据保真项, 构造了最小成本化函数; 定义二次辅助变量, 嵌入变量分裂策略, 设计基于变量分裂的乘数交替方向算法, 对非循环模糊模型中的循环与掩模矩阵进行解耦, 降低算法复杂度; 构造增广拉格朗日函数, 耦合交替最小机制与成本函数, 以单步封闭式更新估算图像, 快速完成图像重构。结果 仿真结果显示: 与当前复原算法相比, 提出算法的失真度最小, 且收敛速度更快。结论 提出算法能够快速复原多种类型的退化图像, 有效消除了复原图像的振铃效应。
  • 张羽玲, 马海山, 武秋敏, 武吉梅
    . 2015, (11): 132-1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FR-300 凹版印刷机干燥箱进行数值模拟与改进研究, 为企业提供改进模型最优的方案。方法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 建立干燥箱的三维物理模型, 对干燥箱内部的速度场、 压力场及温度场进行研究。得到干燥箱热风流动迹线图及切面迹线图, 并针对其内部热风流动特性和结合干燥箱结构特点, 对干燥箱排风口结构进行改进, 确定新的干燥箱结构。结果 改进后的干燥箱对印品的干燥效果更佳, 出口压力更小(-330 Pa和-150 Pa), 更有利于负压风机的选择。结论 为干燥箱的设计及改进研究提供了参考。
  • 黄英, 陈广学, 陈奇峰
    . 2015, (11): 140-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将扫描仪和 STFI-Mottling Expert 斑纹测试软件相结合, 研究喷墨打印纸的印刷斑纹。方法 从数字图像处理的角度, 用STFI印刷斑纹预测模型的斑纹测试软件, 选取2种涂布纸和2种双胶纸, 测试单色实地印刷样张的印刷斑纹, 探究不同喷墨打印纸的印刷斑纹情况。 结果 空白双胶纸的斑纹较空白涂布纸严重, 对青、 品红、 黄的单色实地印刷时, 4种纸的印刷斑纹严重程度与空白纸张斑纹的测试结果吻合, 而黑色实地印刷的斑纹情况较特殊。人眼对波长 2~16 mm 的印刷墨斑非常敏感, 用STFI -斑纹专家软件测试的斑纹数值与视觉判定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0, 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结论 用 STFI 印刷斑纹预测模型探究喷墨打印纸的印刷斑纹情况, 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李瑞娟, 楚高利, 邓倩, 王娜
    . 2015, (11): 145-1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印刷品质量检测中的颜色转换模型。方法 基于色靶的测量数据, 采用三维查找表法和多项式回归法, 分别建立RGB与CIE L*a*b*颜色空间转换模型, 并实验比较了2种算法转换模型的精度。结果 三维查找表法转换模型的最大色差为3, 四面体插值算法精度稍高于三线性、 三棱柱和金字塔插值算法, 平均色差为 0.64; 多项式回归算法的精度随着项数的增多而提高, 20 项的平均色差为 2.58。结论 三维查找表法转换模型精度高于多项式回归法, 效果理想, 能判断出 CCD 采集到的印刷图像是否存在色偏, 且随着RGB颜色空间划分越细小, 转换精度会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