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2-17
  

  • 全选
    |
  • 董肖云, 杨传民, 陈国营, 陈诚, 郑毅
    . 2016, (3):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了分析蔬菜复合纸的喷涂效果, 研究大豆蛋白喷涂液在不同的蛋白液浓度及喷涂条件下雾化角的变化与雾化整体形貌。方法 首先通过高速摄像机采集喷涂图像, 其次利用Matlab图像处理功能计算雾化角, 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分析大豆蛋白浓度及喷涂条件对雾化角的影响。结果 当液压大、 气压小时, 喷涂雾化效果较差; 随着气压的增大, 雾化效果逐渐变好。单因素中浓度和气压对大豆蛋白喷涂液的雾化角有显著影响, 并通过分析软件得到了雾化角与喷涂工艺参数和浓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结论 得到了最佳的喷涂条件, 大豆蛋白质量分数为11.13%, 气压为2 MPa, 液压为1.64 MPa,此时的雾化角可达到81.4690°。
  • 廖彬, 潘晓霞, 关晓辉, 任旭东, 周林, 曾祥兵, 李佳
    . 2016, (3): 6-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含气体泄漏及渗透的橡胶圈密封包装容器内多组分气氛浓度场计算方法。方法 分析了密封圈结构密封容器多组分气体内外交换方式及其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密封器内多气体组分变化规律的微分方程数值解方法以及CFD(计算流体力学)方法, 并计算模拟了较长时间内容器气氛变化情况。结果 两种方法均可对包装容器密封结构多组分气体的泄漏和渗透进行较好的模拟, 在贮存40 d时, 两者的计算结果差异不大于3.2%, 其中, CFD计算方法在处理多组分浓度分布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并且计算结果更合理。结论 建立了考虑泄漏、 渗透的密封容器内多组分气氛变化规律计算模拟方法和多组分气体浓度场变化规律数值模拟方法。
  • 高杨, 郝一男, 王虎军, 王喜明
    . 2016, (3): 13-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不同方法处理后玉米秸秆表面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以更好地适用于包装发泡材料。方法 对玉米秸秆表面采用稀酸、 热氢氧化钠、 蒸汽、 沸水、 微波等多种方法进行处理, 并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扫描电子显微镜、 接触角测试仪进行表征和形貌分析。结果 红外分析可知, 所有处理方法均能减少秸秆表皮木质素的含量; 稀酸、 热氢氧化钠和蒸汽处理减少了纤维素含量; 热氢氧化钠、蒸汽、 沸水和微波处理降低了脂类化合物含量; 除了沸水以外的其他处理, 都能破坏掉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 Si—O—Si键只有热氢氧化钠处理能破坏。扫描电镜观察可知, 高温处理对秸秆表面的效果较好。接触角测试可知, 经硫酸、 乙酸、 热氢氧化钠、 蒸汽、 沸水、 微波处理后, 接触角分别平均降低了4.58°, 12.5°, 22.5°, 9.8°, 11.4°, 6.85°。结论 热氢氧化钠对秸秆的处理效果最好, 而硫酸、 乙酸、 热氢氧化钠、 蒸汽、 沸水、 微波处理虽有效果但不明显。
  • 戴宏民, 戴佩华
    . 2016, (3): 18-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论述以天然高分子生物为原料的非石油基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方法 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研究人员采用改性、 高分子设计、 纳米技术、 转基因技术发展非石油基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进程、 成果、 应用和展望进行较系统的综述和探讨。结论 目前形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学改性—纳米改性复合—转基因作物生产的研发链及成果呈现出美好前景, 在食品和医药包装上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今后应进一步解决文中提出的关键技术和安全性评价。
  • 宋海燕, 杨帆, 王斌
    . 2016, (3): 25-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拼装箱有限元模型的建模方法和结构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以某胶合板拼装箱为研究对象, 采用有限元软件平台Ansys建立该拼装箱的有限元模型, 并通过跌落试验验证该模型应用于拼装箱力学性能仿真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 对拼装箱的3个设计参数(钢边的厚度、 胶合板厚度、 胶合板材质) 分别进行动态跌落测试和静态堆码实验的仿真分析。其中钢边厚度分别是0.4,0.8, 1.2 mm; 胶合板厚度分别是6, 8 mm; 胶合板材质为杨木、 桦杨木和桦桉木。结果 通过动态和静态数值仿真分析, 采用6 mm桦杨木胶合板, 同时保持钢边为0.8 mm厚度的镀锌钢为最优方案。结论 采用Shell 163薄壳单元模拟钢边和胶合板, 并用Solid 164实体单元模拟托盘的拼装箱建模方案是可行的。结果应用于拼装箱优化设计中, 可得到满足要求且成本最低的方案设计。
  • 唐文龙, 田春蓉, 贾晓蓉, 陈贵胜
    . 2016, (3): 30-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硅酸铝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 高温隔热性能, 同时寻求一种有多重不同隔热材料的密闭体系在高温环境下含有化学热效应的热传导过程的数值解决方法。方法 将硅酸铝纤维/酚醛树脂层压复合材料用于密闭体系隔热, 利用酚醛树脂高温热分解吸热的特性实现材料主动抗高温隔热的目的。用2 cm厚的硅酸铝纤维/酚醛树脂板材考察其烧蚀隔热性能。制备多层隔热材料的密闭体系进行火烧试验, 火烧试验过程测试耐高温隔热材料背面温度以考察材料的隔热情况。对密闭体系包含化学热的多重隔热体系作出 “等效热效应” 的假设, 建立体系的偏微分方程热传导模型, 利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 通过数值求解结果与试验测试温度的对比, 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2 cm厚的硅酸铝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在敞开体系经120 min单面烧蚀, 其背面温度保持在140 ℃以下且无破坏痕迹; 火烧试验中测得的无机耐高温隔热材料热分解吸热延长了其热穿透时间, 密闭体系热传导模型数值解与试验结果最大偏差为37%。结论 硅酸铝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烧蚀和高温隔热性, 热等效假设在解决具有化学热效应的隔热体系的传热问题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
  • 吴若梅, 孙兆飞, 连运增, 章耀平, 向红
    . 2016, (3): 36-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了提高金属罐漆膜质量, 研究不同辊涂工艺参数对金属罐外涂膜性能的影响。方法 探讨在饱和聚酯辊涂过程中的涂料黏度, 取料辊与涂覆辊间距, 芯轴速度与滚筒速度 (周速比) 等工艺参数对涂层性能影响, 从而得出金属罐最佳辊涂工艺参数的设置范围。结果 涂料黏度, 取料辊与涂覆辊间距, 芯轴速度与滚筒速度(周速比)等工艺参数对金属罐漆膜的附着力、 硬度、 耐热性均有影响。结论 当涂料黏度为85 s(DIN6黏度杯), 取料辊与涂覆辊间距为-4 μm, 芯轴速度与胶辊速度(周速比) 为2∶1时, 漆膜的综合性能最好。
  • 郝喜海, 陶芳香, 何维
    . 2016, (3): 40-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保持聚乙烯醇 (PVA) 良好的水溶性、 成膜性及生物降解性的基础上, 提高聚乙烯醇薄膜的耐水性。方法 采用完全醇解型PVA制备水溶性PVA包装薄膜, 对薄膜进行化学交联处理、 热处理, 以及化学交联处理及热处理相结合等3种方式, 研究其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 经饱和硼酸溶液化学交联处理后, PVA薄膜的吸湿率明显降低, 大致可以确定硼酸浴液的最佳温度为70 ℃,最佳浸渍时间为5 min; 经热处理后的PVA薄膜耐水性得到改善。结论 经2种方式综合处理的PVA薄膜, 既发生了化学交联又产生了结晶结构, 其分子内亲水性羟基数量减少的同时, 分子链的排列也更加规整有序, 与单一处理方式相比, 耐水性能得到较大改善。
  • 蔡建, 徐淑权, 秦旭锋
    . 2016, (3): 46-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某型发射箱复合材料箱体为对象, 探讨复合材料箱体的纤维增强材料铺层设计方法。方法 以箱体质量为控制为目标, 运用复合材料层合板力学理论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纤维增强材料铺层计算。结果 将纤维的体积分数控制在43.6%, 箱体玻璃纤维布铺层总数量为10层, 可实现箱体的质量控制目标为 (23±1) kg。结论 获得的纤维增强材料铺层方式可有效保证箱体的质量一致性和尺寸控制要求。
  • 李昊, 徐常凯, 乔丽, 史霄霈, 王威
    . 2016, (3): 50-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外置阳极型主动拦截防锈技术在航材封存中的应用。方法 分别采用厚度为100 μm的拦截式防绣袋和80 μm的拦截式半透明防锈膜对飞机发动机缸体和曲轴进行封存, 并在封存期后启封检查。结果 封存的航材备件启封后检查无腐蚀现象。结论 该技术能够有效地对航材进行封存, 简化了航材封存和启封的工作流程。
  • 赵西友, 王宏, 许涛, 王伯运
    . 2016, (3): 54-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无伞空投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 丰富空投保障手段, 提高空投保障能力。方法 以液体类食用物资为研究对象, 立足缓冲包装的思路, 借助数值模拟和高空跌落试验, 通过缓冲包装材料的合理选择和缓冲包装方式的科学设计, 实现在200 m高空物资的成功无伞空投。结果 选用的包装材料、 采用的包装结构和方式, 以及不同材料间的多级缓冲模式都很好地满足了液体类食用物资无伞空投的要求, 确保了空投着陆后物资的完好和正常使用。结论 无伞空投是一种实用、 方便、 经济的空投保障方式, 尤其是针对一些用量大、 低价值的物资, 实施无伞空投不仅可行,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徐银华, 郭振梅, 张弓, 王鑫, 沈卫菊
    . 2016, (3): 58-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国际包装与环境标准化体系的趋同化现象及根源。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会议资料, 研究欧盟协调标准体系、 亚洲包装标准指南、 ISO包装与环境标准体系和我国包装与环境标准体系四大体系在理念、 体系框架和技术内容等方面之间的关联, 并探讨关联的根源。 结论 国际包装与环境标准化体系具有显著的趋同化现象, 根源在于全球标准化发展的趋同以及国际包装与环境法令的趋同。
  • 苏扬, 王博, 刘雷
    . 2016, (3): 63-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滑托板在军需物资集装包装储运的应用。方法 综合考虑当前军需物资集装包装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手段, 研究纸质滑托板的材料、 尺寸、 设计, 以满足防潮、 耐用、 高效需求。结果 对滑托板在军需物资集装包装储运的性能要求和应用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结论 能够满足军需物资储运要求。
  • 田丰, 杜振杰, 刘长军, 杨健, 李钒, 倪爱娟, 孙晓军
    . 2016, (3): 66-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背负不同型号背囊对人体行进中生理负荷和生物力学姿态的影响, 分析背囊的结构设计是否适合人体生理特点和人体工效学要求。方法 针对4种不同型号背囊, 选择10名男性武警某部卫生员作为受试对象, 在受试人员携行背囊行进过程中, 对血氧饱和度、 心率、 呼吸频率、 氧耗量、 躯干倾角、 躯体症状等进行测试。结果 综合分析比较各项测试指标, Ⅰ号背囊结构设计没有考虑我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特点, Ⅱ号背囊易造成腰背部受力集中, 平衡能力受到影响, Ⅲ号背囊引起的肌体疲劳感较重, Ⅳ号背囊携行结构设计相对符合人体生理特点, 适体性相对较好。结论 人体背负背囊行进中生理负荷和生物力学姿态指标的变化与背囊携行结构设计密切相关, 人体工效学评价可为背囊携行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 张春和, 吕亚飞, 何健, 文正中
    . 2016, (3): 71-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军用物资组套包装与集装化储运。方法 分析军用车辆器材基数组套包装与集装化储运的优势, 提出器材基数组套包装的形式和实现方法。结果 提出了器材基数组套和组套集装化方式。结论 车辆器材基数组套包装与集装化是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物资保障模式的必然选择。
  • 王艳芳, 王建民
    . 2016, (3): 76-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海军舰艇物资包装建设需求与对策。方法 针对海军使命任务多样化、 物资补给规模化、 海上作战体系化要求, 通过分析总结舰艇物资包装特点和包装需求, 研究提出海军舰艇物资包装需求和发展建设应采取的有效措施。结果 在海军舰艇物资包装建设中, 必须加强包装标准化建设, 加速实现舰艇物资集装化, 加大包装新技术的应用, 推进深度军民融合。结论 舰艇物资包装作为提高物资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 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高物资包装水平, 加强物资包装建设。
  • 傅涛, 王巍岩, 王建强
    . 2016, (3): 8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军民融合式航材包装机制体制问题。方法 通过分析研究建立军民融合式航材包装机制的必要性、 关注的问题, 提出军民融合式航材包装机制体制建设的构想。结果 建立军民融合包装机制可以充分利用军民包装资源, 改进包装技术和方法, 提高包装质量。结论 军民融合式保障是我军的发展趋势, ,也是适应未来战争的必然选择, ,认真研究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建设的规律, ,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军民融合式航材包装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梁明华, 孟浩龙, 张怀安
    . 2016, (3): 85-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了油料的包装技术, 以实现其安全可靠的空中投送。方法 从立体投送油料的军事效益出发, 阐述立体快速投送油料的重要性。研究分析油料包装对飞机操控稳定性影响、 与投送平台的适配性、 防泄漏要求、 强度要求和极限情况下的特殊要求等5个方面在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结果 从包装密封性、 形状设计、 耐油性和系留固定等4个方面提出了立体投送油料包装技术的设计实现方法, 并提出了解除油料包装的技术方法, 以提高油料包装重复利用的效率。结论 实现了油料的立体投送, 并得到了应用。
  • 付云岗, 郭彦峰, 王忠民, 李媛
    . 2016, (3): 89-94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在不同压缩速率下纸瓦楞夹层板的压缩变形与塑性吸能特性。方法 利用Hoff夹层板、 正交各向异性弹性薄板理论和工程梁理论, 研究瓦楞夹层板的横向压缩位移, 分析瓦楞芯层的压缩变形模式及塑性吸能特性, 提出芯层结构的压溃强度模型, 并通过静态压缩实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型、 C型纸瓦楞夹层板的压溃强度理论预测值分别为0.1195, 0.0612 MPa, 在1, 12, 18, 48 mm/min的压缩速率下, B型纸瓦楞夹层板的压溃强度分别为0.1011, 0.1071, 0.1048, 0.1075 MPa, C型纸瓦楞夹层板的压溃强度分别为0.0462, 0.0640, 0.0475, 0.0451 MPa。结论 低应变率(低压缩率)条件下, 纸瓦楞夹层板的横向压缩性能影响基本不变, 弹性强度、 屈服强度、 压溃强度等基本相同。对于相同的材质, 几何参数对纸瓦楞夹层板的压缩性能和塑性吸能影响较大。
  • 刘静, 朱志松, 成亚云
    . 2016, (3): 95-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设计中型散装容器主要受力部分的结构, 即框架的底板和大梁。方法 首先, 根据使用条件和环境, 设计出了合理可靠的底板和大梁的基本造型。其次, 研究了大梁肋数、 截面高度和肋中部圆弧半径对大梁支撑作用的影响, 设计了4种大梁结构。最后, 对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 从中选择了最优结构。结果 研究发现, 底板采用肋纹、 大梁肋数目为 5 条、 大梁截面高度为16.5 mm、 肋中部圆弧半径为47 mm的结构, 应力和变形最小。结论 通过对底板和大梁的设计与分析, 能满足承载要求, 从而延长框架的使用寿命。
  • 万正刚, 陈蕴智, 张正健
    . 2016, (3): 100-102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时间-温度指示器在疫苗运输包装上的运用。方法 介绍了疫苗储运过程中失效的2个关键因素 (时间和温度), 以及国内外对时间-温度指示器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TTI在疫苗运输包装中的应用。结果 疫苗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 而且在疫苗的运输包装过程中, 疫苗的失效也无法直接通过感觉器官来识别, 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结论 将时间-温度指示器运用于疫苗的运输包装上, 通过时间-温度指示器 (TTIs) 的颜色变化, 可以直观准确地判断疫苗是否在有效期内, 避免儿童接种失效的疫苗, 同时可以避免疫苗的浪费, 即可以保证疫苗的质量, 保障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滑广军, 廖泽顺, 费伟民, 莫灿梁
    . 2016, (3): 103-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纸浆模塑成型设备吸浆模支架进行轻量化设计。方法 首先运用APDL建立了支架参数化有限元模型, 对其进行了静力分析, 结果表明, 支架强度存在较大富裕,具有轻量化的优化空间; 选取支架许用应力作为状态变量, 支架总质量作为优化目标函数, 基于Ansys Design Opt模块, 采用一阶优化方法对支架进行了轻量化设计。结果 优化后, 支架总质量降低了33%, 节约了生产成本。结论 提出了纸浆模塑吸浆模支架结构轻量化的优化设计方案。
  • 齐明思, 孙亮
    . 2016, (3): 108-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了测试聚氨酯材料的缓冲性能, 设计合适的环阻尼缓冲防护结构, 从而使系统有更好的缓冲性能和稳定性。方法 以某高过载测试电子记录器中环阻尼缓冲防护结构为例, 建立了有阻尼的质量弹簧系统数学模型, 通过动态马歇特锤实验对钢壳内侧壁与内胆盖外侧壁、 内胆外侧壁之间灌封的聚氨酯材料的缓冲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马歇特锤分别打10个、 17个和20个齿时, 均是直径为46 mm的内胆最大加速度值最小。结论 螺距相同时, 直径为46 mm的内胆相对于钢壳运动的位移幅值最小, 为最优设计方案。
  • 刘杨, 张惠忠
    . 2016, (3): 111-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内装物温度对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分析60 ℃的热装物对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的影响, 并提出了改善措施。实验主要包括: 常温环境和恒温恒湿室内的对比实验; 0201型六层复合的普通纸箱与内层涂布防水层纸箱的对比实验。结果 66.7%的普通纸箱实验中, 装热态物的纸箱抗压强度平均下降5.5%左右; 防水涂布实验箱的抗压强度平均高于常规纸箱20%左右。结论 防水涂料涂布的纸箱可以有效地抵消热装物对纸箱强度的影响。
  • 李明辉, 李波
    . 2016, (3): 116-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寻求注塑机前模板加强筋最佳设计参数。方法 在Pro/E和Ansys Workbench软件的协同环境下, 运用Pro/E参数-关系模块, 以注塑机前模板加强筋结构尺寸为设计参数, 建立前模板等质量模型, 并运用Workbench有限元静力学分析模块和参数设计模块,迅速计算出前模板力学参数在加强筋结构尺寸取一系列给定值时的对应值, 从而得到加强筋结构变化对目标变量的影响关系。最后从what-if分析中, 确定在设计变量取值范围内前模板最佳设计参数。结论 通过模拟试验得出, 优化后的模板与原始设计相比, 最大应力减小了10.9%, 最大变形也相应减小, 这为前模板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模板加强筋的设计要点。
  • 李敏雯, 肖少军, 张钦发, 向红
    . 2016, (3): 121-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catchard-Hildebrand热力学模型对塑料印刷层中有害物质迁移分配系数预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方法 以聚酰胺(PA)印刷层中5种迁移物为代表, 选取相关文献中PA印刷层中有害物质向不同模拟液中迁移的实验测试结果数据, 对分配系数实验值Fexp与模型预测计算值Fsim作对比分析, 并用实验数据对 Scatchard-Hildebrand 统计热力学模型进行校正, 研究了模型修正系数 K( s Ks=ln(Fsim/Fexp))与迁移物相对分子质量(M)及其醇-水分配系数(log P)以及模拟液极性(Ps)间的关系。结果 PA印刷层中有害物质迁移分配系数的预测模型修正系数Ks与M和Ps间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得到了修正后的分配系数预测模型。结论 修正后的Scatchard- Hildebrand 热力学模型对预测塑料PA印刷层中有害物质迁移分配系数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 李清, 李瑞琴, 管兰芳
    . 2016, (3): 126-1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塑料弹药箱产生凝露的原因, 并寻找消除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3种消除凝露的方法:改进箱口密封形式 (方法A); 改进箱口密封形式, 箱内放置防潮剂 (方法B); 改进箱口密封形式, 箱内放置防潮剂, 而且产品、 包装材料去湿处理 (方法C), 然后在交变湿热环境下测量、 评估塑料箱内的温湿度变化。结果 采取3种措施后, 20 ℃时的箱内平均湿度: 方法A达85%, 并持续增加; 方法B至72%左右达到平衡; 方法C维持在51%左右。结论 封装时对产品、 包装材料进行去湿处理, 箱内放置防潮剂, 并改进箱口密封形式, 可阻隔外界空气的渗漏, 长期维持箱内相对湿度为50%左右, 可有效减少凝露的产生, 保证弹药的贮存质量。
  • 杨玮, 杨超群, 杜雨潇, 曹薇, 李国栋, 高贺云
    . 2016, (3): 130-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将Flexsim仿真软件应用于医药物流行业, 以提高医药物流中心零货库拣货流程的运作效率。方法 以某大型医药物流中心为研究对象, 根据该零货库区的布局, 使用Flexsim仿真软件进行建模仿真, 并根据订单拣选作业流程运用Flexsim脚本语言和C语言进行了编程。分析模型运行结果,找出了瓶颈, 并对拣货流程进行了优化。结果 优化后的流程, 提高了拣货作业的效率, 缩短了拣货时间。结论 采用建模仿真的方法, 找出拣货流程的瓶颈问题, 并进行合理优化, 可以提高医药物流中心零货库的拣货效率。
  • 杨红亮, 徐国宝, 徐志刚, 石卓栋
    . 2016, (3): 138-141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裹膜机供膜控制算法, 解决卷绕物变径恒量问题。方法 设计了一种新颖的伺服控制驱动送膜系统, 其张力可自由调整和切换, 并提出了一种供膜控制方法, 随卷绕物半径变化自动整定送膜速度, 从而保证送膜长度, 实现送膜张力与速度控制。结果 张力可调整且能自由切换, 送膜速度和送膜量均能达到要求。结论 该设备经实际应用, 工作可靠, 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降低了劳动强度。
  • 李玉华, 刘娟娟, 潘凤丽, 李光
    . 2016, (3): 142-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介绍一种新型的方罐盖磁分层取料机构。方法 利用三维建模软件CREO建立了磁分层取料机构实体模型, 并对磁分层结构和曲柄滑块取料机构进行了结构分析; 利用MATLAB软件仿真了曲柄滑块取料机构滑块的运动特性曲线。结果 所研发的磁分层结构能够很好地将方罐盖实现等间距平行摆放, 滑块的运动特性曲线是一条类正弦曲线, 表明滑块进行的是一种柔性的运动, 能够实现平稳准确取料。结论 所研发的磁分层取料机构保证了方罐盖注胶烘干机的可靠运行, 可获得较好的加工质量。
  • 吴平, 张霞
    . 2016, (3): 146-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人眼长期观察实践对色彩形成的认知以及识别肤色时的主观偏好记忆性, 对偏好记忆的肤色进行获取以及再现。方法 选取代表人群拍摄肤色数据, 并通过心理物理试验获取偏好肤色数据库, 采用YCbCr空间建立椭圆模型对肤色和偏好肤色分布进行模拟。利用椭圆模型, 提出一种基于仿射变换的偏好肤色再现算法。结果 实现了输入图像中肤色到偏好肤色的转换和再现, 并使用瑟斯顿成对比较法对仿射变换再现算法和其他算法的再现效果进行了评价。结论 算法具有较高的观察者偏好度, 更符合人们的主观感受, 肤色再现效果较好。
  • 何留喜, 陈广学
    . 2016, (3): 153-156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纸基3D打印中水性胶涂布对纸张表面颜色的影响。方法 以纸基3D打印的方式输出黄、 品、 青、 黑、 白、 灰等6种纯色的立方体样本, 分别测量6个样本的6个面的色度值, 然后在6个样本表面均匀涂布一层水性乳胶, 再分别测量6个样本的6个面的色度值。结果 水性胶涂布前, 6个样本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颜色色差均在2.02以下, 4个侧面间的颜色色差均在2.60以下, 但6个样本的上下表面和侧面的颜色色差则较大, 最大的色差已经超过25; 水性胶涂布后, 6个样本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色差在2.44以下, 4个侧面的颜色色差在2.72以下, 但6个样本的上下表面和侧面的颜色色差有大幅度降低, 除黑色之外, 其他颜色样本的表面与侧面色差均在4.72以下; 同时, 涂胶前后6个样品的表面的色差值均在2.69以下。结论 水性胶对纸基3D打印中纸张表面颜色的影响较小, 对纸张侧面颜色的影响较大, 涂胶操作可以使得3D打印的侧面颜色接近于表面颜色水平, 有利于纸基3D打印形成更逼真的3D颜色效果, 对纸基3D打印的颜色精度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贾欢欢, 陈蕴智, 王新
    . 2016, (3): 157-1591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喷墨制版技术现有多PASS打印模式基础上, 重新设计每PASS输出的控制机制, 以有效提高喷墨印版图像质量和喷墨制版技术的可靠性。方法 首先论证随机打印方式的机理, 然后对比分析RIP后测试图在现有打印模式和随机打印模式下印版输出的版面效果。结果 随机打印模式打破了每PASS横向字车方向上的规律性, 抑制了影响喷墨制版质量的缺陷, 显著提高了喷墨印版图文质量。结论 随机打印模式有效提高了喷墨制版的图像质量。
  • 李易蔚, 陈广学
    . 2016, (3): 160-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荧光增白剂对纸张印刷色彩管理的影响。方法 选择2种300 g/m2定量的日本富士施乐彩激纸, 一种含有荧光增白剂, 一种不含荧光增白剂, 使用KONICA MINOLTA C6000打印机输出色块, 测量色彩管理前后2种纸张输入和输出色块之间的色差。对比2种条件下输出色块与输入色块的色差, 分析荧光增白剂对不同阶调和墨层厚度的色块的输出影响, 并探讨UV-cut滤镜对荧光增白剂的校正效果。结果 在D50光源下, 含有荧光增白剂的纸张较不含荧光增白剂的纸张输出颜色的色差大。荧光增白剂对中间调颜色的影响大于亮调和暗调颜色, 对颜色的影响程度与亮度值呈正比, 与墨层厚度呈反比。荧光增白剂对亮调颜色 b值的影响大于暗调颜色, 荧光增白剂对颜色的 a值影响不大。结论 含有荧光增白剂的纸张上输出的色域体积要小于不含荧光增白剂的纸张, 对颜色的控制也较不含荧光增白剂的纸张差。使用UV-cut滤镜对荧光增白剂进行校正后纸张上输出色块的色差减小, 对准确在纸张上进行颜色再现具有重要意义。
  • 耿阳婕, 刘宇怀, 赵天鹏, 郝昱宇
    . 2016, (3): 165-1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印刷机输墨系统中串墨辊在定常状态下表面温度的分布情况。方法 利用Pro/E对现有墨辊结构进行了三维建模, 使用FLUENT仿真定常状态下串墨辊内部流体状况, 得到了墨辊表面温度分布云图。结果 得到现有结构墨辊表面温度集中在23.6 ℃左右, 温差为1.1 ℃, 根据分析结果对现有结构进行优化, 得到优化后的墨辊表面温度主要集中在22.87 ℃左右。结论 新结构可使一台印刷机每年节省电量12 776 kW·h, 新型串墨辊结构相比内套辊式墨辊冷却结构, 更能满足当今企业追求的绿色环保的需求。